美学和美感教育:也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呼吁良性乡村建设
本次展览试图展现近十几年来各种社会力量对于乡村建设模式的探寻,从一幢建筑的改造到全体村民的动员,从一个自然村扩展到县域范围的社会设计,通过对参展艺术家、建筑师以及文化工作者们的乡建思想及行动路径的研读,探寻在“乡村振兴”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是如何展开或溢出自己专业内的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协同、创造、进化,处理复杂的乡村社会关系,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激活传统的公共生活与乡村的主体性,并以村民共建、艺术介入等方式,营造社区认同,创造地方价值。

今天,人们或许还会追问,通过重新激活乡村的公共空间与主体性,我们是否可以将意义延伸至超越话语与地缘历史的层面,实现对于共同体成员(The Commons)的关照。如果说乡村振兴的策略是在总体上调节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性,那么存在于民间社会内外的或松散、或集中的乡建实践,则作为一种新的调节装置,创造流动的地方关系,赋予人们新的地方经验。

良性的乡村建设从来不是无源之水,而是由天时、地利的条件,政通人和的机遇所共同创造。乡村的历史、风物与人文所共同形成的场域,在时间的尺度上绵延,它所留存的丰沛的遗产培育了广大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展览希望动员更多的力量,围绕地方身份、归属感、可持续性与相应的文化主张,重新理解和建构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次展览由景德镇陶文旅集团主办、江西画院美术馆与左靖工作室承办,并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展览由江西画院美术馆(景德镇)馆长雷子人担任艺术总监,左靖任总策展人,彭嫣菡、王彦之、胡珊联合策划,并由崔灿灿、王美钦和靳今任特邀策展人。
作为江西画院美术馆(景德镇)的开馆展,展览将持续至8月22日。
(台馨遥、刘鹏飞/撰文报道)
END
版面编辑:张心颜
执行主编:张羽漫 总编辑:汪亦兵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