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i will 救援志愿者专访:032号】李丹:以组织化力量推动志愿服务 让志愿初心持续焕发生命力

时间: 2025-03-15 16:55:08

从上海社区服务到北京老年帮扶,从北京水灾救援到西藏地震救灾,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李丹的志愿服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通过四年的公益实践,李丹在应急志愿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见证了志愿服务从应急响应临时状态到组织化、从志愿者自发状态到专业化志愿服务的蜕变。

“西藏i will”项目于2025年3月2日10:00通过线上形式,对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李丹开展专访,听她讲述四年来的志愿服务心路历程,以及对i will志愿服务的理解与展望。 


图为专访截图

李丹秘书长的志愿服务经历要从2022年4月的上海开始说起。那段时间,社区服务需求激增,特殊儿童、高考生、独居老人等群体亟需帮扶。在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发起人之一的翟雁老师感召下,李丹秘书长加入了“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这是她作为志愿者,首次以组织化方式参与志愿服务行动:通过上海徐汇区三叶草儿童康健园,对接了徐汇区8名特殊儿童,为他们组建帮扶VIP群,提供持续的关心和帮助;社工志愿者帮助招募到高考辅导志愿者帮助高三学生远程备考;联合北京物资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等多家高校学生参与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志愿者的力量需要被有效整合。

李丹秘书长表示,应急场景下的志愿服务,考验的不仅是热情,更是专业能力。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创新采用“三线N师联动”模式:一线志愿者直接服务对象,二线中台志愿者统筹资源,运营项目,上下衔接,三线专家志愿者由行业专家顾问构成,负责提供督导支持。分层管理、上下联动能大幅提升志愿服务效率。在2022年6月北京平谷暖心行动中,组建52个楼组服务群,分3层组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在每个楼组群中配备一个建制的志愿者,每晚19点-21点开展服务。21点服务结束后,由群内督导准时组织群内志愿者对当日服务进行复盘,确保服务质量。同时,专家组持续关注服务细节,行成课题研究报告,“三线N师”服务模式发挥了最大效能。 

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李丹秘书长发现志愿服务的挑战日益显现。中国不缺志愿者,缺的是专业的、有组织的志愿者。她以i will首都老年心理抗疫与逝者家庭慰问项目为例,56家养老院的建制化支撑、覆盖不同省份的838户家庭慰问,需要协调数百名志愿者,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和质量管控流程。

借鉴长期积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李丹秘书长表示:志愿服务不能只靠热情驱动,要掌握为志愿者设计“岗位说明书”的能力,掌握为不同岗位志愿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的能力,为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标准化工作流程的能力。例如:在2025年1月7日启动的“西藏i will”项目中,团队将调研专访流程拆解为洽谈对接、排摸背调、人员组织、访谈、撰写新闻稿与调研日志、发布新闻、调研数据汇总统计分析、调研报告撰写、时长登记等多个环节,让志愿者根据不同专长选择志愿服务角色。有人擅长沟通就去访谈,有人文笔好就负责写稿。各司其职,效率自然提高,实现“人岗合一”。 

一些公益组织会说:“需要人时找不到人。”在不断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李丹秘书长体会到,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志愿者对志愿服务项目全局的了解与认同、志愿者本人对志愿服务岗位的角色定位的理解、对服务对象的认知这三个环节。

面对“战时急需、平时闲置”的困境,李丹秘书长提出“人才标签化管理”:按技能将志愿者分类为应急救援救灾、心理服务支持、新闻传播宣传等等各种不同的专业能力类别,并建立好AB岗备份机制。志愿者间互为替补,确保任何突发情况下都能有人顶得上。

在专访中,李丹秘书长特别强调志愿者之间“情感账户”的不断积累。志愿服务不是一次独立的服务。在她担任项目经理的志愿服务项目中,为志愿者撰写感谢信,为志愿者一对一发送电子志愿服务证书,表达真诚的感谢。为志愿者服务的细节会让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看见,被接纳。未来志愿服务项目有需求时,志愿者们会更愿意响应。如何让“志愿者愿意来,留的下”是李丹秘书长一直思考的课题。

2025年,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迎来关键转型。作为秘书处秘书长,李丹将工作重点聚焦于三大方向: 

第一,推动组织合规合法化建设。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要从“草根团队”升级为规范化社团。同时,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与多地公益机构建立阵地化合作。目前已有70余家社会组织成为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合作单位,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将结合志愿服务实际需求,为志愿者提供新闻传播专业赋能、公益新闻写作培训、项目设计指导、应急救援救灾等赋能支持。 

第二,数字化赋能与工具创新。面对志愿服务中部分志愿者“打字困难”、“不会电脑”等困境,李丹秘书长计划引入人工智能培训项目。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后续还将推动志愿服务管理系统的升级,实现志愿者标签检索、项目匹配等功能。 

第三,构建全民志愿生态网络。李丹秘书长提到:未来,志愿服务应是全民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现阶段正在推行的“小老人志愿者服务老老人”模式、汕头大学推进的大学生常态化志愿服务,让每个人作为志愿者都能找到服务社会的入口是目标。

谈及志愿服务如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李丹秘书长说:每一次服务都是双向滋养。志愿者在奉献中提升能力和个体社会价值实现,服务对象在被关爱中感受到温暖。这种“微小的善意”积累起来,就是社会信任的基石。

四年时间,李丹秘书长从“志愿服务的参与”成长为“志愿服务组织化的推动者”,成为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的引领者之一。她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志愿服务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科学、专业的组织、持续的创新和包容的心态。志愿者需要做的,是让善意不再孤单,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找到安放之处。

“西藏i will”项目合作伙伴名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