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杭: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创新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的如下理论和实践创新,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来看,问题总是会伴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地出现。因此问题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存在了,我们对问题却没有清醒的意识。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就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报告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甚至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这一切无一不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清醒的问题意识。
第二,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表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治理思路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在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变得广泛而多元。这就意味着我们党不仅要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要自觉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正是由此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
也正是在这一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框架下,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就总体指导思想而言,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事实上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列入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宏伟蓝图中,体现出了更宏大、更宽广的执政情怀和治理视野。重要的还在于,报告提出了详尽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
第三,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生态问题是个全球问题。近代以来,人们曾轻率地把自然界的存在仅仅看作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于是,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森林资源缺失、物种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便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努力,从积极促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习近平同志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签署《巴黎协定》,再到G20杭州峰会中国与其他国家达成共识要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尽快生效,再到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无疑是置身当今环境问题迭起的现时代,中国共产党向世界的庄严承诺:我们不仅不把解决贫穷、发展经济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更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要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作者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 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生态文明援建
下一篇: 张岱:新时代党的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发展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