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隧道之城为何遭没顶之灾?
“在冬季施工中,经过合理考量,推迟雨水工程,对北方城市,未必是不合理的。”该工程师说,郑州年降水中,只有4%到5%发生在冬季。但他建议,随着极端天气增多,郑州的隧道规划设计应当向东南沿海地区看齐。
在泵站设计上,经常遭受台风与洪涝侵袭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同期乃至更早建设的隧道,其排水能力强于郑州。如广州地区2010年前后立项的市内下穿隧道,除正常在隧道地势低点设置雨水泵站外,还会在匝道洞口设置雨水泵站。
此外,隧道下应建有应急集水池,在雨水泵房无法正常运作时能承接部分压力,在泵房运作时也可以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目前,京广南路和京广北路隧道也设有集水池,但容量只有18.75立方米。

7月23日,郑州京广北路隧道的排涝现场。图/澎湃影像
隧道“堵”与“疏”
南京市市政地下工程设计院副院长江光明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隧道防水可以归纳为“堵”与“疏”两个策略。“堵”就是通过防护墙、匝道口截水沟设计和临时挡水板拦截外水涌入;“疏”是通过排水沟、雨水泵房和周边管网,将正常进入隧道的降水和一些意外积水排出。
2019年发布的《郑州市城市防汛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强调面对暴雨积水上涨,首先应采用堵的办法,“用挡水板和沙袋临时挡水,阻止水倒灌”。江光明指出,从防水技术上看,这次隧道受灾的原因主要还是“堵”出了问题,“进了水就必然是灾难。排水设计只能考虑到50年或者100年一遇的大雨,极端灾难无法避免”。
7月13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河南全省防汛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城市下穿式立交桥、涵洞、地下公共空间等的巡查排查,对可能发生险情的重点部位、薄弱环节了然于胸,指挥若定。
据周边居民、环卫人员与逃生者等人的回忆,京广南路隧道在20日当天采取了一定的封闭措施,但京广北路隧道却并未采取封锁措施。
在技术上的“堵”与“疏”失效时,中设设计集团隧道专业副总工程师占学钊指出,必须诉诸政策层面上的“疏”。
“京广路隧道(遭遇的)这种灾情,只能以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为主,而不是一定要把水挡住或排出。”占学钊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下穿城市隧道都存在“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把入口防护设置得特别高不现实。排水的基本理念应是“防住可防的水”。面对郑州这种极端降雨量,真正应当采取的办法就是及时预警和疏散。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