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丨走向2035年的中国:远景目标与关键变量
因此,第四次科技革命是推动“大变局”的主要动力之一。从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态势来看,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之际,中国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点。中国社会的科研总投入位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未来15年,只要我们继续坚持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共识,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可预见到2035年,中国的科研投入会位居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会居于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技术创新大国。 在以上三种变量相互交织、激荡、重叠的“大变局”之下,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世界将处于震荡与风险并存的状况,中国的改革开放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中国的制度优势将是我们化解风险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2035年发展蓝图的基本保障。
02
2035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图景
2021年既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起始之年。随着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将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未来15年,我们将处于一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应努力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使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先,到2035年,按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美元计算突破了15万亿美元,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夯实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稳定器”和“助推器”的重要地位。2021年~2035年期间,只要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平均保持在5%~6%的区间,按照正常发展速度,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按照汇率计算将达到35万亿美元。届时,按照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中国总人口将是大约14.3亿,人均GDP将达到2.5万美元左右,从经济学角度讲,会基本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随着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约1.1万美元,中国社会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有望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这会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为中国经济到2035年的持续强劲增长提供了关键动力源,为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到2035年,中国将形成与发达国家总人口规模不相上下的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获得重大进展,中国社会在现代性意义上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
2020年,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已经超过4亿,预计2035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总规模预计超过8亿。届时,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大大超过总人口的50%。中产阶层规模的持续扩大既是中国社会安全、稳定和秩序的基石,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随着中产阶层总人口超过50%这一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线”,中国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向心力与凝聚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领导力会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安心、尊严、幸福的美好生活愿望将基本得到满足,中国道路、制度和发展模式将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2035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最主要标志。这说明2035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财富分配更加合理的社会,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基本实现;惠及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教育与医疗等公共产品会更加丰富多样,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绿水青山”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实现。只要我们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惠留给人民,2035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人民心情舒畅、人人充满希望的社会。从而,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自信也会更加巩固。
最后,到2035年,中国的“法治国家形态”基本形成,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
未来15年,随着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开展,中国社会治理进程中的法律体系会逐步完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自觉意识会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得到具体落实,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生态得到根本改善,中国社会步入良性运行的发展新阶段。届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会更加巩固,党的建设会取得实质性成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公共权力会在民主和法律的监督内规范运行,基本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和清正廉洁的权力生态。随着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权力生态的改善和公序良治社会的实现,中国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会得到根本提升,个体行为的规则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2035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普及和深入实施,人民的权利意识会进一步增强,人民的权利保护制度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的人格尊严会得到严格的法律保障。随着社会的法治化、权力运行规范化程度的提升,政府的善政良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基本得到实现,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及人民“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获得,保证了2035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和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3
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国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几乎没有“确定性”的答案。比如,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对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破坏性影响,几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未来15年,中国作为一个“巨型国家”的快速复兴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的衰落以及约瑟夫·熊彼特所谓的“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创造性破坏”等因素的相互交织、渗透、重叠性影响,会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增加许多变数。
从更深层次讲,如果说中国的复兴、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是客观的、必然的、普世的趋势,那么,在对未来的分析预测中,最难以把握的则是主观的、人为的风险,即由于政治家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饥饿、瘟疫、战争和生态灾难”。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些国家的政治决策者无所作为乃至把疫情政治化的做法,强化了疫情的灾难性后果。正如沃勒斯坦所说:“人类不是理性的计算器。有时人们面对复杂的、没有明显解决办法的问题时,常常有可能受到韦伯所说的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的驱动,为了一个宏大的意识形态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有时人们会被强烈的情感驱动而失去理性。因此,人类的行为常常是不可预测的。”正因为如此,在未来“大变局”客观趋势下,“人为风险”可能是未来我们必须面对的主要风险,一些国家或政治集团在意识形态偏见的驱使下,为了个人、种族、本国的利益,故意制造族群国家间的分裂和对立,把当今世界推向“风险社会”,使人类文明前景陷入深刻的不确定性之中。 可以预料,在全球化、信息化这一世界历史现代性进程中,由意识形态对立所导入的“人为风险”会长期存在。
按照韦伯的观点:“人类有着一种需要,一种‘内在冲动’要把世界理解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或‘有意义的宏大秩序’。不但宗教,甚至世俗的形而上哲学,都是从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固有意义的努力中产生的。”因此,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一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决定着人们“有意义”的交往方式。无论这种意识形态是宗教性的还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一旦固化,形成“意识形态偏见”,那么,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对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就会产生重大分歧,进而形成价值与信仰对立。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
-
2023-10-16
-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