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无法给力,神马都是浮云

作者:admin时间: 2010-11-18 20:56:11

围观无法给力,神马都是浮云
作者:尉迟
 

虽然我们的肉身无法与现实剥离,但精神匍匐在互联网上的人们,正在用一个又一个迥异于现实世界的词汇来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遍观我们的四周,电脑的主机和键盘所倚身的那一方土地,有干净的吗?或者扪心自问,我们的周围,甚至我们自己,有没有被这肮脏的一汪臭水熏的已经渐入佳境?

不同层级、数不胜数的“李刚们”忙不迭地在各自地岗位上对号入座,纷纷行动起来。对李刚及其恶行的任何一点挑衅,都成为对一个集团的不敬,任何一个地方的权力都是那么肆意横行,在这样一款杯具里,神马都是浮云,神马都不稀奇。 

还是想说说李刚,他会成为一个时间的坐标吗,起码从现在看来,似乎可能性不大。媒体已经被勒令退场,零星出现在微博和论坛上的不满与愤懑,是无法撼动那些恶的。对此我深信不疑。但个案的正义是否还要实现?在受害者家属已经被摆平,律师被威胁,媒体被噤声的当下,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的。倒是个案中露头的那些恶,我们绝对不能放过!起码应该继续我们的围观,让权力难堪。

本次看点的标题,用了两个网络热词,虽然我们的肉身无法与现实剥离,但精神匍匐在互联网的人们,正在用一个又一个迥异于现实世界的词汇来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党报用一个“给力”居然可以引起全国围观,很夸张,莫名其妙。公共资源就是这样被不断的浪费着。有多少事情亟待关注,有多少事情渴望被解决,互联网是不可靠的,围观是靠不住的,每到这个时候,我们的沮丧都无以言表。但围观是不是还有必要继续,不围观我们能做什么。在这里梳理这个被有些人急切想尽快过去的“李刚事件”,只是再次提起一个关注的由头,没别的什么意义。

李刚事件是个怎么光怪陆离的东西?最新的消息称,有外地的媒体记者居然因为报道李刚事件而被迫辞职。一个副科级的公安局长,居然就可以有这么大的能量吗?为什么?又是凭什么?作为个体的李刚,他或许可以摆平那个不争气的衙内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内的张狂,但人命关天之后,其实自己能发威的可能其实不大。问题在于,会有不同层级、数不胜数的“李刚们”忙不迭地在各自地岗位上对号入座,纷纷行动起来。对李刚及其恶行的任何一点挑衅,都成为对一个集团的不敬,任何一个地方的权力都是那么肆意横行,在这样一款杯具里,神马都是浮云,神马都不稀奇。

陈晓凤,李启铭,还有人记得这两个名字吗?除了亲友,这些名字已经又开始渐行渐远。倒是李刚这个原本的局外人,在被不断发酵,互联网的不满不会因为舆论的噤声而停歇,反而只会愈发在淤积。

10162135分左右,是学生下晚自习回宿舍的时间。一辆黑色轿车进入学生生活区南门,在一个女生宿舍楼附近停留几分钟后,重新启动。车速很快,有目击者感到“嗖”的一下经过身边。2140分,小车差点撞向从超市出来的一个女生,她躲过了,但车前方两个女生没有躲过。陈晓凤被撞得整个身体飞起来,然后掉在小车前部砸坏了把挡风玻璃,再重重摔在地上,张晶晶被反光镜撞倒在地。肇事者拒绝下车,在门卫要求下和追赶而来的同学们怒喝下,几分钟后终于熄火,从车上下来。下得车,跟门卫有说有笑。同学怒责,这位后来才知道名叫李启铭的青年吐出几句令全社会震惊的话:“管你们什么事?”“看把我车刮得。”“我爸是李刚!”

从一开始,这其实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事故了,官民冲突,普通百姓对权力的不满,社会不公长时间的发酵得不到疏导,都在这里聚集。

当晚,事发现场的河大同学做了该做的一切。车祸发生后,现场同学打120急救中心、打110报警,追赶、拦截肇事逃逸者,拍下肇事车车牌号,网上公布信息……。该做的、能做的,他们在第一时间都做了。

20个小时之后,10171720分,颅脑损伤的陈晓凤抢救无效死亡。这个怀抱梦想、从农村走进大学的20岁女孩的生命戛然而止。

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告别的人间。而在她身后,一切才刚刚开始。目击者在校内网站的帖子被删、整个河北大学突然陷入整体性沉默,但还是有多位目击者冲破封口令向多家媒体记者讲述了事发经过。面对突发事件,作为事发地的河北大学校方,能够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包括校园安全管理的加强,包括师生紧张情绪的疏导,而其中也理应包括代表学校向有关部门表达师生对案件依法处理的关切,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表明学校是跟学生站在一起的。现实却是,车祸发生伊始,便有“自称学校老师的男子”下意识地阻拦现场学生接受媒体采访,紧接着是“到处删帖,平息言论”,大量现场目击学生被校方找去谈话,被警告不允许向媒体讲述现场情况——— 偌大的校园,居然道路以目

然后,一切变得那么顺其自然。各色当时被认为是谣言,现在看来并非空穴来风的消息,充斥在我们周围:李刚高价收买幸存者,死者家属被威胁、被盯梢、被公关。还有那个作为杯具存在的省部共建的河北大学。(笔者所在的学校恰好也是所谓的省部共建,其实这个称呼本身已经足够杯具。在官方行政主导的中国高教序列中,那些进211无望,不敢高攀985的大学,苟延残喘的想出这么个省部共建的名目,尽力给人营造一种高贵的气质。殊不知,学术的卑劣体制,就是在这样那样的名目下,被权力玩弄、羞辱)。最杯具的还有那个被揪出来大段抄袭的校长,抄袭在现今的学术圈,算个什么事情,恐怕也只有在这些档口,才被无助的网民拿来作为人肉的对象。抄就抄了,你们能怎样?曝光就曝光,你们能怎样?完全已经到了死猪不怕那啥的地步,你们能怎样。

还有李刚的所谓五套房产,网友单凭个人力量就可以提供的起码线索,在堂堂省长对外公开承诺严查之后,长时间无法给出答案。要多搞就有多搞,不是吗?放着那些效率之类的指标不去计较,他们在心虚什么?加上急着被捂住嘴、掐着喉咙的舆论。其实,一切都昭然若揭了。结果究竟如何,还有必要追究吗?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那样的话,官员排队,挨个枪毙可能有个把冤枉的,隔一个毙一个却一定有漏网的。十多年过去,不恶化几乎成为不可能。遍观我们的四周,电脑的主机和键盘所倚身的那一方土地,有干净的吗?或者扪心自问,我们的周围,甚至我们自己,有没有被这肮脏的一汪臭水熏的渐入佳境?有多大的可能就占多大便宜,李刚的五套房产,不诧异。周遭的吏治糜烂,其实也早已习以为常。白岩松说,不要跟他谈体制,其实谁不在这个体制之中?说了一句实话。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只剩下,究竟哪一天,是谁,被选中,被甩下战车,成为人们眼中的弱势群体,被欺侮的对象。这次很不幸,选中了李刚,如此而已。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群起反扑,不甘心。这就是现实。

其实,又何止于此?!

1030日凌晨,发生在山西省太原市古寨村的血拆案,因为死者儿子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身份而变得不同。这是怎样一个人间!强拆的新闻,已经到了需要靠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搏出位的地步。闹出人命,甚至几条人命;自焚,直到多人相约自焚,都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关于古寨强拆,请关注复旦博士孟建伟的博客

26岁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孟建伟回家奔丧,从光鲜亮丽、盛会欢歌的上海复旦,到54岁的父亲被活活打死的太原古寨,13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是的,不适应,也想不到,但这就是现实,就这么生生摆在每个人面前。这么近,撕扯着每一个人情感,谁都做不到无动于衷。

一位已经枉死在暴力之下的父亲,三十多年靠卖豆腐供养儿子读大学、直到博士。现在,到了有回报的时候了吗?现在的一切,可以称作是“回报”吗?确实很残忍。但也就是这寄托了贫寒子弟几乎唯一希望的读书深造,让儿子孟建伟在权利救济无望、官方处理趋于拖沓的时候,依旧不愿低下他倔强的头——出了人命,必须要有一个说法!

能够看到事件发生地的媒体报道,寥寥数语的简讯,用“案件处置有了新进展”作为标题。对于已经获得互联网围观的“复旦博士奔丧日记”,静默成了地方媒体的常规动作。也总是在这个时候,言论空间的多元与传播平台的现代化,才变得尤为重要。据当地官方的初步调查结果,参与血案的,被抓捕的,是几个保安,他们的背后据说是一家“民营”的保安公司。在这样的时刻,源自权力的调查最先想到的,当然就是把权力摘净撇清,把责任推给个人,推到一家小小的保安公司身上。然后就是拖延,就是对细节的纠缠。说不过去,只需要基本的判断,就能够看出这绝对说不过去。但就是有人会天真地以为,这个说法是可以的,也足够应付当前的局面。

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早已发生,长期存在,已经让太多的人大意——怎么会那么巧,怎么就会轮到我头上。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是那么巧,就是轮到了——今天,或者下一次。复旦博士的奔丧日记,让我们再一次目睹和回望,那个久未谋面的故乡:一切都还那么熟悉,一切的熟悉其实都同时在模糊着我们的记忆。那曾经温暖的家,可能就在今夜变得断壁残垣;那曾经被称羡的高歌猛进,难道只有在伤到自己时才会觉察到痛、才知道喊?没有人可以幸免,在傲慢权力不知收敛、基本权利无法实现的当下,所有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一直在刺痛我们的神经,直到所有的人都变得下意识的麻木。最可怕的是,所有的人,似乎都无能为力。对别人的遭遇无能为力,对类似的遭遇什么时候降临到自己头上,无法预知。就这么侥幸地等着,看着,到事情发生。如果足够幸运,那么那个时候,可能已经没有人说话了,因为你是最后一批。

精神疲惫,沮丧,更多关于李刚事件的文字,可以点击我们在首页做的专题。愿意用笑蜀先生的一段文字结束今天的看点。谁能分清楚,笑蜀先生的这种乐观与积极,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鼓舞众人。

这几乎是围观进程中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谁记得宜黄血拆事件中,宜黄人说过什么,起过什么作用?谁记得谢朝平事件中,除了那个豁出去的工会主席,别的渭南人说过什么,起过什么作用?同样的追问,也适用于成都唐福珍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等等。最有发言权的知情人缺位,这是对真相的伤害,进而是对围观的伤害,因为真相不充分,就很容易误导围观。

  这就是说,虽然我们已经做得很不错,但其实可以做到更好。显然是有一道人为的高墙,把知情人跟围观公众隔绝开来,让围观很难接通地气。怎样拔掉一个一个土围子,让最有发言权的知情人统统加入围观,让围观接通地气,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毋宁说,这是围观的最后一公里。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可能比打通前面所有的路都难。但是,没有功亏一篑的道理,我们别无选择。

是的,我们还有围观,那似乎微不足道的围观。笑蜀先生说“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在这样的一个当下,这十二字箴言,请一起默念。

 

--中国社会治理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