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两会发布

作者:admin时间: 2011-03-03 21:17:02

刘波: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两会发布

 

作者:刘波 来源: FT中文网2011年03月03日 来源日期: 2011-03-03


 

  中国各地的代表会集京城,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又将开始。会议前夕,中国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称将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降为7%,并承诺着力解决各种民生问题。接着,国务院通过有利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


  这些举措似乎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代定调:30年的高速发展已使中国有了足够的财富和腾挪空间,可以稍微放慢脚步,进行调整,让经济繁荣惠及更多普通百姓;中国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不仅在于它主导的高速增长,也在于能让民众过上更平等和有尊严的生活。


  然而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并未为全国民众所公平享受。2004年美国大选中的民主党候选人提出“两个美国”的说法,转型中的印度人正热议“两个印度”。借用这样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说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中国的GDP总量已正式超越日本,其政府拥有令别国羡慕的雄厚财力,其企业与工程项目遍布五大洲,她甚至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动用海空力量从一个遥远国家迅速撤出数万国民。她在国际上也在获得更多的肯定,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已经很难再听到抨击中国的声音。


  但仍然存在着另一个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使她的国民不能享受平等的权利,急剧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严峻的农村问题与大量“血拆”悲剧,一些工人被迫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初兴的城市中产阶层在高房价压力下不堪重负,污染与生态环境恶化随时可能引发危机,官员特权与腐败是民众愤怒的集中点,对于许多直接影响自身生活的决策,普通公民缺乏最基本的发言权。


  这两个中国同时存在,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更真实,它们是同一个中国的两面。我们所要做的是拉近它们的距离,使中国的现实配得上民众的期待,以及她在国际上所获得的声望。每年的两会,都应是拉近这个距离的一个契机。


  今年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春节前后,一场政治与社会风潮降临中东。这场变局的最终走向至今仍不清晰,意义也不确定。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在一个全球化和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各国民众对于自身权利与福利的追求在上升,对于极权、贪腐与贫富悬殊的容忍度在降低。积重难返的国家会陷入动荡,能自我改革的国家尚有走出困境的机会。


  当然,把中国与此次那些经历变动的国家进行简单类比,既是轻率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有不同的历史、体制与环境,也仍有足够的财富、资源与智慧来实现一场平稳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复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别国的变化中学不到任何东西。没有人否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稳定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稳定应该是一种以普遍繁荣与社会公平为基础的自发的、可自我维系的稳定,而不是以压力维持的平静,后者反而是不稳定的诱因。这样的稳定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平等地发出声音。


  限于中国的现状,两会可能仍然是中国人能最密集地发出自己声音的途径,毕竟其中一场会议的与会者头衔是“人民代表”。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两会?两会应当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与功能,促进两个中国的相互靠近?


  回顾一年前的两会,也许除了著名的省长“夺笔”事件外,公众的头脑中已经没有留下多少记忆。今年的两会上,大家所关注的仍是那些持续经年的老话题:房价、教育、医疗、腐败、污染……快速上涨的物价和城市的拥堵只是给这个单子增添了新内容。也许没有多少人记得,在过去的两会上,哪位代表曾经提出过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案,也没有多少人深究,政府的承诺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落实,毕竟总有层出不穷的新事吸引大家的眼球。


  中国需要的显然不是这样的两会。两会应该为中国的官民互动、不同国家机关的约束与制衡、民主健康的讨论与决策,设置正确的范本。中国人应该期望与会代表发出更多样化的声音,甚至进行更激烈的辩论,对政府政策与行为进行更严厉的质询、监督与问责,并期待与会者与政府对公众及媒体做出更积极善意的回应。


  没有任何理由把两会定位为一段紧张的时期。与会者、公众与媒体都应更加畅所欲言,而不是缩首畏尾;政府应该有更多的倾听和反思,而不是担忧和防范。政府、公众、社会团体、媒体,所有人在两会期间都应该变得更轻松,而不是更紧张。因为只有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下,我们才可以理性地讨论中国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寻找严肃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媒体不是两会的旁观者,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反馈者,乃至苛刻的批评者,媒体的报道与评述使两会变得更有价值。如果本次两会真能促进中国的进步,哪怕是些微的进步,我们和所有读者也都将是这场进步的亲历者。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