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层治理遇上互联网,北京各区有哪些创新?

作者:admin时间: 2019-08-07 21:37:4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智能化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北京市针对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进网格化+行动计划,各区大胆创新,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验做法。
 
  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
 
  运用互联网+创新社会动员模式。互联网+背景下,针对社区动员难、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在12个社区基础上,提出了虚拟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双井13社区。双井13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依托幸福双井社区卡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社交服务、公众参与融为一体,让社区“人”互联互通、社区“事”共商共治、社区“组织”自我管理、社区“空间”开放共享,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互联网+党群、互联网+政民、互联网+居民,线上+线下互动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党群,实施1+N计划:一名党员联系多名群众,成为线上群组“党代表”,将“党代表”派到虚拟社群中,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急。通过互联网+政民,实现在线议事票决、社会参与,推动协商民主机制化。通过互联网+公益,发布社区好人榜,依托幸福双井社区卡推广道德量化积分,公益积分可兑换或赠予,形成可持续的“公益交换机制”。通过YI空间智慧服务站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构建基于社区的闭合生态圈,让居民在本社区内实现基本的政务诉求和基本生活商务服务需求。通过双井13社区平台,辖区218家社会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持卡志愿者3.4万人,活跃志愿者12818人,开展公益活动400余场,参与活动居民数量达5000余人,累计公益积分28万分。通过社会动员机制,探索发挥社会协同作用,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
 
  运用“掌上四合院”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丰台区方庄地区办事处通过建立楼栋微信群,把高楼打造成“掌上四合院”,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通过成立楼栋功能型党组织,把每栋楼里的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融合组织起来。通过发挥在职党员优势,聚焦回应群众所盼所急的治安、环境、交通三大秩序问题。组织居民“入住”微信群,群众线上“吹哨”反映诉求。以楼栋为单元,方庄建立了223个居民群。地区近7成居民进了自己居住的楼栋微信群,在群里反映和参与社区日常公共事务,实现了党、政府和社会的大规模、扁平化、零距离沟通。建立社区、街道和区的三级响应机制。微信群收集到的居民信息,一键上报至地区办事处信息处理平台,由地区工委统筹进行分析研判。处理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在微信群向居民反馈。街道纪工委对每一单问题从发现、处置,到反馈全程监督跟踪,每周有通报、每月有考核、季度有评比,从机制上落实“哨源”“哨响”“哨效”,探索“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方庄地区的“掌上四合院”促进了邻里互助,改善了干群关系,推动了政府与社会、居民与居民,以及社区与辖区单位的良性互动。2018年,“掌上四合院”共回答群众政策咨询类问题2100余个,处置各类民生诉求问题1500余项,解决问题240件。
 
  运用互联网+社区精细化管理。针对社区治理精准化不足的问题,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西交民巷社区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安全社区三维精模管理系统,推动社区精细化管理。西交民巷社区紧邻天安门广场,地理位置特殊,对于安全管理的要求极高。2011年,西交民巷社区创建了社区微网格管理新模式,实现社区平房院落零发案。2017年,依托于第三方机构的技术支持,“安全社区三维精模管理系统”上线运营,西交民巷社区的院落管理,实现由平面管理升级为线上动态管理。该系统精准收集街道、房屋、共享单车、井盖分布等实时动态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路面破损、渣土堆积等问题进行实时反馈、趋势预判。同时,收集并分析社区的社情民意,有助于提前预判、及时找到社区治理的痛点与难点。这让西交民巷社区做到了平房院落内人、地、事、物、组织数据的精准采集、快速反应和实时安全管理。让沉睡的数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互联网+”社区精细化管理破解了当前面临的基层社会治理难题。这为今后的区域共享数据探索,打下了基础。
 
  优化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建议
 
  近年来,北京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区、街道和社区的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但同时应该看到,互联网+社会治理思维不强、基础数据缺乏、数据无法共享、数据精细性不足、对大数据深度挖掘不充分等挑战依然存在。当前,北京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阶段,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对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始终坚持党对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纵向实现基层党组织触角到底,建到最基层,横向落实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机制,把协调各方职责落到实处。对社会治理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治理深度。只有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实现市级层面的统一领导调度、统一数据建设标准、统一智慧应用建设、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评估考核。推进党建引领,就要把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列入各区的“一把手工程”,列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进大数据规范化建设,实现数据互联共享。统一标准地址库,为全市大数据建设提供基础。从市级层面出台数据采集、分类、汇总、管理的统一规范化标准,建设标准地址库。标准地址库要将人、法人、房屋、事件等基础数据,与标准地址进行关联与融合,将数据落到楼栋、房间号。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建设“标准地址库+身份证+纳税识别号”的新模式。强化数据更新时效,为城市治理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构建纵向多级、横向多库、异构共享、协同服务的数据共享模式。在市、区、街道分别建立标准地址库,分级维护和管理。基础数据与各部门业务数据分别建库,各自管理与维护。在兼容不同软硬件环境基础上,实现横向、纵向各种数据库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互联互通,协同服务。通过市级出台数据标准,区级构建平台建设,部门对接业务系统,街道对接管理数据,从而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新机制。
 
  拓宽电子公共服务功能,建立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平台。北京市可借鉴成都“天府市民云”APP建设经验,建设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平台APP。由市政府牵头,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整合各部门基础数据库,为市民提供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一次认证、一号通行、一站服务、全网通办。建设集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公积金、交通等多种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设置查询、申报、办理、缴费、咨询、意见反馈等多种功能,打造“一次都不跑”的电子政务平台。延伸服务链条,下沉服务层级。可以探索将北京市社区服务网络平台(北京社区网)与该平台进行对接,构建智慧社区服务窗口,建设城市社区服务的总入口。
 
  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互联网+党群”,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群众路线有必要向线上网络空间拓展。“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网民中来”,就是要“网络问政”,汲取网民智慧与意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要建立健全网络议事平台,对网民意见给予及时反馈、详细答复。注意辨别真伪、在众多网民意见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提炼出真实民意。“到网民中去”,就是将群众的意见落到实际行动中。绝不能停留在网络空间的回帖、留言,而是落实网民的合理利益诉求,将突出问题纳入政策议程。利用“互联网+公益”,推动公众广泛参与。针对社区动员难、志愿服务不足的问题,可借鉴双井街道幸福双井社区卡经验,拓展市政交通一卡通的服务功能,探索推广北京市民卡。联合北京市志愿者协会,使公益积分更方便可视,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在推进社区工作队伍培训工作中,将互联网+思维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培训内容可包括互联网技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与方法,大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用,互联网平台的使用与规范操作等,将互联网+真正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作者:谈小燕,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杨嘉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部讲师
  文章来源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7期,原文标题《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