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唤来燕归乡——人才回流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
新华社贵阳5月12日电题:春风唤来燕归乡——人才回流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
新华社记者欧甸丘、吴思、杨欣
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记者近期在贵州调研时看到,一批批年轻人下乡扛起基层组织建设重任,一个个“新农人”在农村投资创业激情澎湃,一篇篇“大豆大咖”“蘑菇教授”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生产要素自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人才回流渐成气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游燕”归乡,带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重组,如今贵州乡村振兴迎来充满活力的新局面。
茶农在贵州省正安县三把车茶园采摘正安白茶(2017年3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新村干:从口头到心头,青春洒在农家院
从城市回到农村,不少“90后”“95后”开始在基层组织中“挑大梁”。
最近,贵州都匀市墨冲镇同心村党支部被评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五星级党支部”。两年前,在城市打拼的娄大付,来到同心村担任村支书,决心探索党建新路径,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开会不走过场,把理论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是娄大付的关键一招。过去,村干部年龄老化,不会用电脑,村里开会学习,以念文件为主。现在,年轻的村干部们结合学习主题,将群众身边的事拍成短视频,或者做成PPT等,用多媒体方式在大屏幕上一边放映,一边开会讲解。
“比如,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时,就结合村里主导产业芦笋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培训和问题答疑。内容务实,形式新颖,吸引了党员和村民积极参与。”娄大付说。
在贵州贵定县盘江镇“90后”镇长李可看来,返乡、入乡扎根的年轻力量,极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集体经济从“空壳”,到积累300万元,贵州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用了7年时间。这个偏远的社区,每年茶叶产值超700万元,在居委会主任惠超带领下,走上了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的梦想之路。
工作人员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贵州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内整理蔬菜(2020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4年前,惠超号召村民种茶致富,响应者寥寥无几。为了提振村民信心,他决定带头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动员村里的17名党员一起干。
“必须改变老思路,说‘给我上’不如说‘跟我上’。我带头入股,增强了群众对发展产业的信心,让他们愿意跟着我干。”惠超说。
凭借着多年在沿海地区务工的经验,惠超的新思路带来了新动力:全村茶园迅速从2000亩拓展到7000亩;去年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利润100多万元……今年,明星社区100多户群众纷纷出资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
村民在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俄戛村采摘猕猴桃(2017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基层组织换届之后,村党组织书记中,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占54.6%,比上届提高20个百分点;平均年龄40.5岁,比上届下降6.5岁。本届村党组织书记中,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回引人才分别占12.2%、42.1%、13.1%,比换届前分别提高5.5个、6.4个、7.4个百分点。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注重从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返乡人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就是要提高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层班子结构、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贵州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袁小梅在检查蜂箱里蜜蜂的生长情况(2021年4月28日摄)。贵州省纳雍县水东镇怕那村的“90后”养蜂人袁小梅, 2019年曾在福建经营美容院、服装店,看到家乡青山绿水、百花常开的生态环境,毅然回到家乡的深山中创办纳雍县小龙女土蜜蜂养殖基地,并把养蜂技术无偿分享给乡亲们,带动周边村寨发展蜜蜂养殖600多箱,年产值近百万元。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新农技:从屋头到田头,“论文”写在脚板底
从书斋、学校,走向田间地头,是越来越多农业技术专家的选择。
在贵州大方县,大豆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00多万亩,增加到今年的300余万亩;大豆亩产量从7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这个可喜的改变,凝聚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陈佳琴团队多年的心血。
大方县是贵州大豆主产区,但传统大豆品种结荚少、易倒伏、产量低。2016年,陈佳琴决定去大方县当科技特派员,引进国内300多个大豆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经过3年引种试验,终于选育出产量较高的黔豆7号、齐黄34、中黄76等品种。
“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科技成果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陈佳琴说。
在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乐坪村,赵祥榕(左)和工人协作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21年10月8日摄)。出身农村、开过渣土车、做过厨师的麻江县青年赵祥榕,曾在江苏闯荡多年。看到沿海城市优质稻米售价高、销路好,2015年选择回到家乡,流转土地种起水稻。在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省农科院等院校专家的帮扶和指导下,赵祥榕利用家乡土壤富含锌硒的优势开展优质水稻种植,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水稻种植大户。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农业专家下乡,不光能选育品种,还能帮助农民通过稻田轮作提高亩产效益。
贵州的冬季,农田大多闲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邦喜看准了这个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向,立即着手培养冬季低温菌种,帮助农民利用冬季闲田种植羊肚菌。
贵州剑河县革东镇麻栗村农户姜帅曾多年种植羊肚菌,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导致连年亏损。起垄、覆膜、放营养袋、采菇……张邦喜驻村指导后,手把手教会姜帅所有技术细节。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村民在采摘黑皮鸡枞菌(2020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站在羊肚菌基地大棚里,姜帅一边采摘羊肚菌,一边喜不自禁地说:“今年亩产已经超过600斤,产值接近100万元。”
6年来,张邦喜一直奔波在苗岭山区。“冬季种菌,春夏种粮,稻田轮作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就能够直接转变成收入。”张邦喜说。
贵州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2016年至今,贵州共有10037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技术服务。这些科技特派员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3年以上从业经历,大多是来自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农技和林技服务部门的科技人员。”
4月2日,农户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麻栗村的羊肚菌基地大棚采摘羊肚菌。新华社发(杨家孟 摄)
新农企:从网下到网上,生意做在山海间
从进城创业,到入村淘金,不少“新农人”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到农村扎根蔚然成风。
“2021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人数达18.45万人。”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返乡创业人才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带动科技、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
通过“云上种养”,互联网传输数据,农业种植养殖有了精确数据依据。
1月18日,工作人员在“一码贵州”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内查看实时显示的大数据系统。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