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城市“慧”生活:一座超大城市的智慧化治理

时间: 2023-03-10 20:31:24

  ▲在成都市12345热线接听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接听热线电话。受访者供图

 

  路灯安装了感应系统,能根据行人的数量及时调节亮度,实用又低碳;桥梁上安装了监测系统,一旦数据异常就自动报警;居民的大件垃圾不再“搬运难”,点击“一键回收”可实现上门收件……生活在成都,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城市更“聪明”,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变化背后,是成都积极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2100万、GDP超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成都智慧蓉城建设打破了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顽疾,全局优化、集约统筹、长效运营,部门协同联动,数据纵横畅流,切实筑牢城市运行管理架构,从内到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重塑城市发展大格局。

  从“一个电话”到“一个数据库”

  成都市民遇到问题时,拨通这个号码,就会得到及时回应解决。这就是成都12345热线平台。

  如今,随着智慧蓉城加快建设,12345已打造成全市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业务办理平台、数据共享平台、行政效能投诉平台,正在实现集多元化受理、分层级办理、全过程监督、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12345“一号通”。

  今年1月,四川九维大树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伍女士在办理企业股权变更时,因为经营范围和企业名称不一致,业务系统提示变更失败。伍女士通过12345热线的“高新通”亲清在线平台反映了诉求,4小时内就通过成都高新区的服务专员得到了解决。“上午提交的诉求,下午就有专人联系。”伍女士说。

  “高新通”是成都市不断优化12345平台,根据实际需求扩充其功能的一个缩影。1月28日,为了更好服务企业,成都市启动了12345亲清在线平台建设,聚集了超36万家企业的成都高新区也推出“高新通”亲清在线平台,将该平台作为全区集中受理和分派企业诉求的线上服务端口,并开发建设了“诉求通”“政策通”“金融通”等六大专业服务板块,让服务企业更“智慧”。

  在12345热线接听中心,每天近200人在岗,7×24小时在线,日均2万余通电话接入。

  从横向看,12345已打通了商务局、住建局等100多个职能部门;从纵向看,12345已形成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市民来电来信,所反映的问题可直达职能部门。市民还可以通过12345新媒体平台,自助查询反映诉求内容的办理过程、办理结果。

  不仅如此,12345背后的海量数据还逐渐汇聚成“一个数据库”。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平台大数据分析,成都市相关部门可以每日汇总各类基础信息,对突出问题进行预警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每天都会对12345热线中的来电数据进行梳理、归类,特别会对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促使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快速回应和解决。”该负责人说。

 

  智慧交通让城市更“聪明”

  作为国内首批启动智慧交通建设的城市之一,成都市的智慧交通体系,也让城市交通运行更“聪明”。

  1月24日,大年初三,成都12345市长热线接到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石象村村民胡先生的来电,反映从该村蓝莓基地到蒲江县城没有直达客运班车,导致他种植的蓝莓不能及时运出售卖。

  接到电话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发现这条线路是村民赶集、蓝莓运输、城市周边游的主要线路。当天下午,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组织蒲江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研究,第二天便开通了从石象村蓝莓基地到蒲江县的直达客运班线,按照一天两班实行常态化运行。目前,这一线路已成为群众通勤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运力。

  除了通过12345等平台了解市民出行诉求,成都市交通运输部门也通过公共交通运营监测平台等智慧化系统,汇集轨道、公交、共享单车等数据,主动分析发现问题,向公共交通运营企业提出优化建议。

  “2022年,通过大数据分析及实地踏勘结果,成都市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路25条,新增及调整了106座地铁出入口的公交接驳站点,全市地铁站50米范围公交站配置比例由此前的74%提升至90%。”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周亚军说。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多个共享单车点位的早晚高峰供需矛盾也得以缓解。据一家共享单车企业统计,自2022年11月数据共享试点以来,单车日周转从2.3次提升至3.5次,企业降本增效效果明显,市民的骑行需求也更好地得到了满足。

  通过智慧交通体系的建设,202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69%,较2021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为建好智慧交通的基础底座,成都市正以“应接尽接”的原则,推动建设交通运输数据共享“一张网”。目前,已汇集全市民航、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公交、出租、网约车等15大类领域数据超9200亿条次,视频数据28万路,日均新增数据6亿条次。同时,向成都市城运中心等92家单位实时共享24小时动态数据,为城市各部门协调联动提供数据支撑。

  交通数据共享“一张网”不仅在平时助力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也在春运、大型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为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都市春运办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40天内,成都市对外交通客流总量达3219万人次,成为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在此期间,成都整合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等数据打造的成都市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平台积极发挥作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动响应。

 

 

  1月15日20时,该平台监测到在23时后有15趟列车晚点到达成都东站,总人数约8160人。平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晚点信息推送至成都轨道集团、市公交集团和出租车GPS营运服务商,交通部门及时采取地铁延时收车、抽调公交应急运力、增派空载出租车(网约车)等措施,做好旅客到站后的接驳工作。次日凌晨1时前,成都东站所有到站旅客全部疏散完毕。

 

 

  “2023年春运期间,智慧化平台共助力交通运输部门处置类似大小事件50余次,为保障群众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周亚军说。

 

 

 

  当城市“生命体征”有了“监测大脑”

 

 

 

  走进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智慧蓉城城管城运分中心,一块大屏幕上呈现出整个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照明系统、桥梁安全监测系统……这里发挥着综合指挥调度、城市管理体征监测、城市管理数据汇聚等功能,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生命体征”的“监测大脑”。

 

 

  成都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管理中心主任叶志俊告诉记者,该中心目前已经接入城管行业16个业务管理系统,汇聚9大类393.4亿条数据,成为城市管理的运转中枢。

 

 

  尤其是,该中心探索出了一种基于城市生命体的联动管理模式,提出了城市管理体征指数,以不同的分数和颜色反映城市的体征状态。当城市“身体”出现一些问题,这个“体温计”就会显示报警。

 

 

  而这背后,是一整套城市“生命体征”标准指数的不断打磨确立。记者了解到,城市“生命体征”由安全、整洁、有序、便民四个维度共387项指标构成,通过一块大屏幕,可以实时查看整个城市的整体管理运行情况。“比如,今天的城市体征指数显示为91分,说明城市管理体征处于标准状态,整体运行正常。但是,具体的‘有序维度’指数为84分,扣分较多,点开可以追溯原因,发现‘城市街面有序’‘临街建筑有序’等指标均有扣分,尤其是‘共享单车乱停放’扣分最多,方便我们及时加强相关方面的治理和改进。”叶志俊说。

 

 

  路灯感应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智慧化平台可以及时收集回应群众诉求……作为智慧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管的建设不仅有效增强了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还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主动发现、快速响应。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