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应帅:为新时代中国奠定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础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代表们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图源:新华网)
2018年3月20日,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增设国家监察委员会,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当选之后按照新确认的宪法宣誓制度率先进行宪法宣誓。这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和机构调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新时代的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搭建起主要的框架基础。
完善法治体系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民族复兴,离不开良法,人民幸福,离不开善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中国的法治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总依据。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体现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
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从2014年设立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此次大会设立的宪法宣誓制度,从时隔14年根据新时代新思想修订的《宪法修正案》,到根据反腐败新形势新任务制订的《监察法》,法治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法治的制度越来越充实完备。在新修订的宪法规范下,中国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执法的严肃性、时效性在不断提高,从而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完善。
完善制度体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需要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适时调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1982年以来的前7次机构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不同,这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伤筋动骨的改革”。它包括了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各个机构,考虑了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个层级,坚持了大部门制的方向,解决了部门职责不清、交叉分散的问题,体现了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的要求,实现了一次深刻的体制重塑和机制重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增设国家监察委员会并写进《宪法》。这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系统创新。将监察委员会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府两院”并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之负责,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层级的监督效力;将纪委和监委合署办公、监察部和国家与反腐败局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构建了一个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这样,新一届两会通过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改革和调整,解决了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从而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完善党的领导体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因而,在此次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深刻改革和大幅调整的背后,始终贯穿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体现着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在实处、构建全面、有效的党的领导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有过党政分开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实践表明,党政虽各有分工,但在目标和任务上,两者都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并且无论党政关系如何改革调整,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都是原则和前提。从这次国务院机构的改革调整优化,到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调整优化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整合了一些机构设置过细、职能交叉重叠的党政机构,从而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又有利于增强党的领导力。
建设和完善党的领导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以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点,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和最根本的政治规矩。此次党和国家政权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都保障和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政治落实、思想落实、组织落实,都保障和体现了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更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向前进。
总之,此次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调整优化,进一步建立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而推进了党的领导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基础、立下了支柱、定下了架构。
(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2018年3月20日,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增设国家监察委员会,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当选之后按照新确认的宪法宣誓制度率先进行宪法宣誓。这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和机构调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新时代的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搭建起主要的框架基础。
完善法治体系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民族复兴,离不开良法,人民幸福,离不开善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中国的法治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总依据。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体现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
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从2014年设立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此次大会设立的宪法宣誓制度,从时隔14年根据新时代新思想修订的《宪法修正案》,到根据反腐败新形势新任务制订的《监察法》,法治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法治的制度越来越充实完备。在新修订的宪法规范下,中国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执法的严肃性、时效性在不断提高,从而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完善。
完善制度体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需要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适时调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1982年以来的前7次机构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不同,这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伤筋动骨的改革”。它包括了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各个机构,考虑了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个层级,坚持了大部门制的方向,解决了部门职责不清、交叉分散的问题,体现了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的要求,实现了一次深刻的体制重塑和机制重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增设国家监察委员会并写进《宪法》。这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系统创新。将监察委员会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府两院”并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之负责,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层级的监督效力;将纪委和监委合署办公、监察部和国家与反腐败局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构建了一个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这样,新一届两会通过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改革和调整,解决了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从而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完善党的领导体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因而,在此次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深刻改革和大幅调整的背后,始终贯穿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体现着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在实处、构建全面、有效的党的领导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有过党政分开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实践表明,党政虽各有分工,但在目标和任务上,两者都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并且无论党政关系如何改革调整,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都是原则和前提。从这次国务院机构的改革调整优化,到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调整优化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整合了一些机构设置过细、职能交叉重叠的党政机构,从而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力,又有利于增强党的领导力。
建设和完善党的领导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以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点,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和最根本的政治规矩。此次党和国家政权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都保障和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政治落实、思想落实、组织落实,都保障和体现了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更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向前进。
总之,此次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调整优化,进一步建立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而推进了党的领导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基础、立下了支柱、定下了架构。
(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