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钧 许名健:习近平生态观的四个基本维度及当代意蕴

作者:罗会钧 许名健时间: 2019-03-22 01:12:52

  三、生态安全观:弘扬法治理念与红线思维

  广义上讲,国家安全包括主权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国民安全、生态安全等十个部分。英国著名教授诺曼·梅尔斯认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它对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和国民安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克服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引起人民群众的愤怒,继而导致国家的动荡不安。[11]同时生态安全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整体性和全球性,生态环境任何一部分受到影响就会引起全局性的生态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甚至波及整个世界;其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它的恢复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维护才能实现,其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不可估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但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雾霾、沙尘暴、温室效应的加重使得生态安全由局部扩散到全国的趋势。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最关键因素是缺少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机制。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加强生态法治建设。

习近平指出“只有建立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又可靠的保障”。[12]因此,我们党在坚持生态治理领域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指出要营造保护环境的宏观思维、奉献精神和整体意识,对在生态治理中出现失职或渎职的,要严格追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继续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巩固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的法治化与制度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并且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指出推进依法治国在内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强调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进一步推进建设法治中国,为生态治理建立健全法制规范。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设,推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成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的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实践证明,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家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还设立了生态红线。“要牢固形成生态红线理念。在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3]习近平强调:坚持“资源消耗上线思维”和“环境质量底线思维”,(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不触及、不碰撞、不逾越生态红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民生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要维护人民的生态环境。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也是民生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对生态民生问题的重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我党一直以来就把解决生态民生问题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之一。在20世纪50~70年代,毛泽东领导人民群众治理淮河,修建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库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并努力开展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江泽民强调,“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把保护自然环境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胡锦涛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指出了要切实加强环境污染的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在优质的生态环境中生活。他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构建了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有机联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是为了更加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习近平传承和弘扬了我党体恤民情、重视生态建设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4]这明确而又科学地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立足点,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生态民生观。第一,依法保护自然物品的公共性。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是每个人的财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每个人使用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难以缓解的矛盾,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日益严重的问题引发了全球的深思。美国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第一目的,因此要不惜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损害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猛增长不但迅速消耗资源和原材料,而且向自然界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15]如果对继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加以控制,人类最终将被开除球籍、甚至濒临灭亡。因此,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践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状态下,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基于人类的勠力同心以及携手合作在自然物品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共资源,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坚决抵制对自然资源的商品化和私有化。习近平强调要践行全球治理观,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第二,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优质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合乎民情的应然之举。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群众渴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用水,所以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针对河流的污染问题,我国出台了“河长制”的制度,这有利于解决当地河水的清洁问题。针对雾霾严重、重金属、化学品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趋势迅速蔓延,我们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第三,实施“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特别强调“生态宜居”,侧重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五、习近平生态观的当代意蕴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在理论层面上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在实践层面,习近平生态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和当代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要求

  习近平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面临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难题,而这些难题的解决举措和方法很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这需要我们立足于特殊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摸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而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作为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习近平的生态观不仅在制度层面上得到落实,更在实践层面得到贯彻和发挥。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在2015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上修改的《环境保护法》,第一次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国家查处了一大批污染环境的企业,比如宁夏中卫明盛染化有限公司,起到了震慑作用。治疗水土流失和雾霾等环境问题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而美丽中国的建设,既需要经济发展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又需要优质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其前提条件和坚强后盾。习近平强调,“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大自然足够的生存空间,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的生态思想蕴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美丽”二字的增加,意味着习近平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要统筹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着力建设美丽中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