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生境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及社会蓝图

作者:唐代兴时间: 2014-09-24 12:58:59

  由于污染导致了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丧失,因而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展开社会自净化运动,恢复社会(即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自净力。减少污染、限制污染,恢复社会对污染的自净化功能,是指社会按照卫生、健康的要求而对人类自己制造的污染予以有序的净化,使之达到无害的程度。

  恢复社会自净力的根本努力,就是人类控制自我活动,全面降低或消除各种人为污染。其基本目标是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自净力实施体系。比较论之,努力重建城市社会的自净力实施体系,比重建农村社会的自净力实施体系要更为迫切。其根本理由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主攻方向是城市化。所以,在不断城市化的历史历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问题正在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变成了城市问题,并且,越来越多的农业最终由城市问题蜕变而来。前者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给城市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并且这些所有的城市难题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难题,那就是城市自净力的急剧下降、甚至最终丧失。国家统计局于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6655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68%。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当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城镇住房、交通以及其他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增加,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费快速增长,最终使城市沦为温室气体排放源。后导致了城市污染的立体扩散,并成为各种流行性疾病的滋生土壤。而污染和流行性疾病最终又通过巨大的流动人口、变换不息的空气、雨水、江河流水而流向农村,使农村社会自净力不堪重负,最典型的就是气象灾疫和嗜掠的雾霾,由城市向农村全面蔓延。所以,构建城市社会自净力实施体系,重点治理城市的排放和污染,这是从根与本上治理农业污染和排放,全面恢复农村社会自净力的基本方式。

  恢复失律气候: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生境化的协调指标    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恢复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生境化的最终努力,是恢复二者的生境化协调(即共互互生)功能。自然环境生态与社会环境生态生境化协调的根本评价指标,是恢复失律的气候,使气候合于生境化地运行。

  我们终结了自然的大气,于是便终结了自然的气候,尔后又改变了森林的边界。[14](P74)

  气候失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为大气气温和地表温度被无序改变,并形成变化不定的温室效应。其次,气候升高,冰川后退,海水缓慢而持续上升,海平面不断扩张,陆地逐渐缩小和消隐,地球生物圈的生存空间日益窄小,这一切层累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地质结构及其存在状貌。其三,气候失律从根本上改变宇宙生态,其突出标志就是不断改变降雨方式、降雨过程、降雨范围、降雨的频度和强度。并由此形成第四,更改变大气状况和空气质量,其极端形态就是雾霾暴虐,使地球生命和人类丧失了最低的生存条件。如上四个方面的气候失律,当得不到治理和恢复时,必然自我持续恶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生态链条的破损或断裂。自然生态链条一旦发生裂变,又反过来推动候失律的极端化,比如2010年,就是其全球气候失律极端化的最好例子,当这种极端化失律的气候持续展开,就形成2011-2012年气候的宏大写意画: 一方面是气温升高,另一方面是低温冰冻和雪灾,区域性、阶段性气象灾害频发,南北高寒与持续高温交错,干旱、暴雨、洪灾连绵,大中城市内涝频发。[15](P464)而雾霾嗜掠,不仅谱写出中国2013年,而且改写着未来中国。总之,当气候失律推动一切都在悄然地发生根本改变时,地球本身就处于高危风险状态,灾变频频,人类世界秩序被迫改变。所以在这种境况下,要根本上恢复地球承载力和社会自净力,必须改变气候失律状况,恢复气候的生境化运行,这是环境生态生境化重建的根本条件,亦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最终标志。要实现这种改变,恢复失律的气候,其根本努力方向就是自我节制,抛弃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

  4、生态文明的生境主义蓝图

  恢复地球承载力和社会自净力、恢复失律的气候,其根本的目的是实现"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为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为消解世界风险和全球生态危机,全面实现社会转型发展而努力。全面实现社会转型发展,应从发展国家软实力、建设低碳社会、根治当代灾疫和实施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这四个方面做起。所以,软实力、低碳社会、灾疫防治、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此四者构成了建设生境化的生态文明的整体社会蓝图。

  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软实力    客观地讲,生态文明是拯救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

工业文明是工业社会的精神呈现和文化表达。工业社会是以不能再生的石化燃料为能源基础,以对体系化的机械技术的构建为支撑点,以消费为生产的推动力。工业社会的如上特征是建立在如下信念基石之上的:首先,一切各不相同的意识形态都必以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为认知基础;其次,工业化是最先进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最高阶段;第三,历史发展以势不可挡之势推动人类奔向更美好的未来。[16](P12)工业社会的如上信念本质,却是物质幸福论。工业社会就是"以人对物质的无限欲望与需要、掠夺与占有为动力,以科学主义为展开方式----即以对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开发为展开形态以傲慢的物质霸权主义观念为行动纲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以追求无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快乐和幸福为最高目标。"[10](P21)正因为如此,工业社会两个方面将自身推向了沉沦之域:首先,改造、征服自然和掠夺成性,使人类把自己推向了与自然世界完全对立的转折点;二是无限掠夺地球资源和高度消耗、浪费地球资源,使地球处于死境化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人类要能够安全存在并谋求可持续生存,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自身,超越自身,探索生态文明社会。探索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抛弃片面的技术、军事、经济、物质实力主义,走以文化的健康发展与繁荣为社会进步的标准的生存主义道路。概括地讲,以生境化为根本标志,以恢复地球承载力、社会自净力和恢复气候为根本评价指标的生态文明社会,是全面建设软实力的社会,软实力社会是以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人为根本动力,以全面发展和繁荣文化为根本任务的社会。

  节制消费·简朴生存·构建低碳社会    工业社会因片面追求物质幸福论而全面征服自然和掠夺地球资源,最终导致了自然失律。自然失律的突出表征就是气候失律;气候失律的根本表达式,就是气象灾疫频频爆发和雾霾嗜掠。但无论是频发的气象灾疫,还是嗜掠的雾霾,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生境的活动,无限度地排放二氧化碳、氯氟烃、甲烷、低空臭氧、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所致。所以,要开创生境化的生态文明,必须行动起来消除地球的高碳化状态,创建低碳社会。

  "低碳",既指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方式,也指一种能源生产与运用方式,还指一种技术方式。整合论之,低碳是指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方式。要实现这种排放方式,其根本前提是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所以必须探索一种新的能源方式;然而,要重建一种社会化的新能源方式,必须进行技术革新。要实现此三者,必须重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重建新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既是低碳化能源方式和技术方式的实现形态,又是构建低碳温室气体排放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构建,本质上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美学方式的实现。由此不难看出,低碳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它以排放低碳气体、改变温室气候为动力,以探索构建一种新能源方式和技术方式为基本手段,以创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两翼途径,以实现全新生活方式和美学方式为最终目的的生境社会形态。

  具体地讲,从能源论,低碳社会是以太阳能、风能、植物能等再生能源为动力能源的社会;从生态影响观,低碳社会是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以生产环保产品、绿色产品为主导方向,以追求生活消费环保化、绿色生态化为日常方式,以实现生产和生活的低污染或零污染为实际目标的社会。从经济形态讲,低碳社会必须全面打破地缘疆界而追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生境化: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生境化,首先表现在它必须抛弃资源掠夺型的地缘经济模式和财富聚敛方式,追求地球滋养和对社会财富的共济。其次表现在必须放弃以地面资源或地下资源为导向的资源开发方式,探索以开发大脑资源和宇宙资源为导向。其三体现在追求不同经济主体与经济行为的高度协同,这种高度协同的实际标志,就是打破个体、企业、地区以及国家之间的经济壁垒,突破人与环境、人与地球之间的根本阻碍,实现人与自然生境化、人与地球生命生境化和人与社会生境化。从社会目标观,低碳社会应该以追求生境利益、并不断实现更高水准的生境幸福为实质目标。概论之,低碳社会必以"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共生互生为准则,并必以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为主题,以生境财富增长为根本评价指数,以节俭生活和美学创造引导生产为内在动力机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