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瑞 黄潇 田杰: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一、生态文明:崭新的文明形态?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摆脱工业文明中为增长而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并且,通过对人类自身的计划、资源的配置、土地的绿化等措施,来达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因此,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作为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并存的“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至少要从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注重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自然观的融合,这要求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去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唯物世界观为指导,是系统的、有机的、和谐的价值观。
再次,在生产方式上要实现产业生态化。这就要求抛弃传统工业增长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路径,转而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最后,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是一种适度节制消费,以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工业文明赋予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和力量,生态文明则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为目标。
其次,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转变。生态文明是谋求社会、经济、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共同进化,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既要抓经济增长,又要抓生态质量。因此,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物质生产必须从保护环境出发,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化。
再次,生态文明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提倡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消费模式,要并重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与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类消费需求,从而促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向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的方向演变。?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关口,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彻底告别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各种社会矛盾必须有效解决。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化解我国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面对严峻的资源约束,我们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无疑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理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第三,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不断改善民生,加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产生的生态危机既是对当下我国民生工程的巨大破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隐忧。如果不对人居环境建设加以重视,则生态环境会持续恶化。即使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物质财富也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同时,这也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念。?
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抓好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互动?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论揭示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本质关系。?
自然物质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融合变换,是一个累积的长期过程。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长期战略问题。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本身是发达生产力的内涵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而生态文明则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为,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为避免重蹈发达工业化国家所历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根据我国实际走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之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必须提高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探寻一个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的特点和基本国情的工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建立一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新路径。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而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伴随,这就必须解决以往发展过程中关注不足的生态问题。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就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方面,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为经济发展准备着后劲,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手段和力量,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这种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但能解决生产和需要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可以解决工业文明的悖论,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一个无限光明的前景。?
毋庸讳言,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市场有时存在失灵现象。因为,生态环境属于典型的公共品,由于现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生态和环境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使得市场难以自发性地调节生态系统,从而诱致市场失灵的发生。例如,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这难免会涉及到耕地的占补平衡。但是,不同类型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因地域、土地肥沃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容易造成生态补偿的失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存在缺损,人们基于获取经济效益的内在冲动,有时会偏离甚至践踏自然规律,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短期经济效益。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得不偿失。因此,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还需要政府以“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市场失灵,对偏离和践踏自然规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进行卓有成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兼顾,相得益彰。?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与举措?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中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而生态文明的实践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当时主要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诠释生态文明。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着手进行了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的建设实践,先后批准了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省等5省在内的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自党的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以来,生态文明已经从学术层面的探讨上升到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在全国蓬勃开展。但综合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探索创新是这一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从生态文明的实践历程来看,自“十一五”期间开始有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环境改造方面,“十一五”计划中明确规定,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通过5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从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予以实施。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国有1000多个县(区、市)开展了生态县(区、市)的建设。这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的转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但是,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仍然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先进的环境理念、较高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和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位于全国前列。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基础。?
上一篇: 朱启贵:国家生态文明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