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

作者:韩俊时间: 2020-11-26 23:14: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 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 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 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走质量兴农之路, 必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当前, 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已取得明显进展。近年来, 各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但是应该看到,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

  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突出两大重点, 处理好两个关系。两大重点:一是突出强基固本。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 必须时刻保持战略清醒。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观,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严守耕地红线,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让种粮农民基本收益不受损、种粮积极性不减弱、地方抓粮积极性不放松。二是突出提质增效。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 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利用现阶段国内外粮食供需关系相对宽松和库存充裕的窗口期, 积极采取粮改饲、粮豆轮作等途径调整种植结构, 对市场短缺的品种, 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和休耕轮作范围, 加大黑龙江水田休耕、湖南重金属污染地区休耕治理、河北小麦季节性休耕力度, 促进粮食供需结构与总量动态平衡。

  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配置农村资源要素与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率相统筹,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 深化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改革,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在当前生产者补贴、收入保险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 应稳定制度框架, 完善定价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情况, 适度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 加大价格弹性, 释放价格能涨能跌的信号。千方百计加快去库存。必须“存量”和“增量”双管齐下, 在短期内加快消化现有库存,

  在长效机制上逐步减少增量。加快实现去库存由计划思维向市场观念转变, 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和企业消化库存的积极性。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制度和支持政策。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是粮食安全的内核, 在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的同时, 按“降多少补多少”原则给予相应补贴, 稳定农民收入预期,

  为分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与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相契合, 积极运用农业保险这一市场化工具, 探索推进粮食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 加快构建种粮收入安全网。

  二是处理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当前, 我国农业贸易大国地位凸显, 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总体看, 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 保障了国内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但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贸易大国效应还未充分体现。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 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话语权缺失, 与农业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称。农业“走出去”任重道远, 对外投资需要全链条布局。农业海外投资多数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领域, 没有从战略上建立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贸易一体化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下一步, 我们需要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地缘政治考虑, 完善农业全球战略布局, 明确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统筹处理与贸易伙伴国关系, 兼顾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 该进的要主动进, 该挡的要坚决挡, 该出的要尽力出, 最大限度发挥农业贸易在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中的作用。

  二、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这几年, 我们强调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 这些都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但越是这样越不能忽视小农生产这个基本面。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 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 是乡村振兴的重大政策问题。要坚持家庭小农生产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 既要把定发展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 也要认清小规模农业经营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基本国情农情。一方面, 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践中, 各地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 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 在不打破家庭经营格局情况下, 实行统种统收、统防统治甚至统销统结, 以服务规模化弥补经营细碎化的不足, 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进而实现了基于社会化服务的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亿万普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 要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加快推广。另一方面, 必须立足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面, 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 采取普惠性的政策扶持措施, 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 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 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 扶持小农户拓展增收空间, 着力强化服务联结, 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三、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乡村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通过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 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 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下降,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退耕还林还草4 240万亩,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大到1 200万亩;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减缓, 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速, 全国73.9%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但是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基本国情, 耕地质量下降, 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 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 上亿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水平较低。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然有290多万平方公里, 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 湖泊、湿地面积萎缩,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濒危物种增多。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 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 监管机制缺失, 污染成本过低。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治理农业生态突出问题。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方式, 切实做到该减的减下来, 该退的退出来, 该治理的治理到位。同时, 要对症下药、综合施治, 继续加大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力度, 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二是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系统养护修复的有效措施, 包括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制度、进一步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等。要继续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加快建立农业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 不但要坚持不欠“新账”, 还应考虑如何逐步还上“旧账”。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 让保护环境不吃亏、能得到实实在在利益。四是以更大力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整合资源、锁定目标、确定标准, 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