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啸虎:一位情牵“三农”、心忧苍生的农村改革先驱者的心声
发端于安徽滁县地区的包产到户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大锅饭”的旧体制,最终使人民公社这一体制得以瓦解。这个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包产到户的成功推行使我国农村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城乡差距也处于建国以来最小的时期。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我国农牧渔业生产连续6年获得丰收,主要生产指标每年都创新纪录。1978-1985年间,中国粮食增幅达到中共建政搞土地改革以来的最高峰。1985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历史性地缩小到1.8:1(遗憾的是,这一指标2012年又扩大到3.23:1)。对这段历史,我也曾有研究。我在6年前发表的《中国土地改革六十年之二:无奈的制度选择》一文中曾认真分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端于安徽省滁县地区农村的大包干的历史意义:
“无论是包产到户还是包干到户都只涉及到集体经济的经营权制度及其导致的分配制度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到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制度的这类带有根本性的改革问题。但即便如此,这类给予农民以一定自由的经营制度的推行也给了以所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沉重的打击。人民公社体制中,生产大队是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但生产队则是直接组织生产和组织集体福利事业的单位。可见,体现了生产责任制的包产(干)到户虽然动摇的仅仅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制度中的第三级也即最基础的生产队制度,也就是人民公社制度的根基--脚后跟,但就是这么一个脚后跟的折断,却让人民公社这个庞大的、当年还被人为神化的意识形态产物最终站立不稳而轰然倒塌了。”
包产到户责任制在滁县地区以至于在全中国的成功推行最终摧毁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制度,直接导致了人民公社的瓦解,也去除了套在农民头上的必须从事集体劳动从而压制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的这个紧箍咒。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史性大事件。对此,王郁昭先生功不可没。那段时间里,王郁昭先生还连续参与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半期改革步伐迈的最大的中央5个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
1983年王郁昭先生升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省长。1987年,王郁昭先生卸任安徽省长,调到北京,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继续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三农”尽责尽力。由于后来农村改革开始陷入长时间的停滞,加上发生了那场对中国政治和社会都是影响深远的政治风波,王先生所在的那个专司农村政策研究的机构被撤销了。他被任命为机构撤销后的善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自传《往事回眸与思考》一书中详尽地记述了他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及其被撤销后的那些日子。个中披露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记述了一些值得后人记住的真实故事,很有历史价值。其中,王郁昭先生在1996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工负担工作的决定》,即那个非常著名的遏制农村“三乱”风(乱摊派、乱提留、乱收费)的13号文件的调研、起草和颁行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也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
现在中国的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已经从以前的农村集体经营制度改革深入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层面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决定》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的改革原则和方向。如果说,当年由万里、王郁昭等农村改革先驱所极力坚持的、发端于安徽省滁县地区的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赋予了农民对所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那么,这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改革原则就是准备赋予了农民对包括集体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的完整产权。
但是,比确定改革原则更为重要的是改革者所必须拥有的那种不惧政治压力和阻力的坚定决心以及他们对改革必将成功的信心。王郁昭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在当下中国尤显重要。这也是我之所以要撰写此文以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王先生这本自传的主要原因所在。
总之,我觉得,《往事回眸与思考》是由一位中国农村改革的关键人物所撰写的一部如实记录了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改革历史的著作。此书通过作者对自己个人历史的记述和总结,不仅记录了许多中央层面的农村改革史实,还记录了很多省、地、县、乡干部和农民的改革经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依据可靠,可读性强,是不可多得的一本中国农村改革史教科书,非常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农村改革的人们去认真仔细地阅读。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