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川:三农问题、土地制度改革与国家前途
对于集体经济,国家政策应大力扶持。靠农民的自发行为,集体经济是难以建立起来的。1950年代的农村集体化不是农民自发产生的,而是政府推动的。新时期的农村集体化更不会自发产生,必须有政府的扶持引导。政府在经济上要给予税收、贷款等优惠;在政治上要大力提倡合作社,破除近些年的只能搞私营经济、不能搞合作化和集体化的思想禁区,破除“搞集体经济就是倒退”的思想。在各个地区主动树立起一批典型,以稳健的方式推动农民积极主动搞集体经济。
6、资本下乡能带给农村什么?
第六种道路,资本下乡,这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思路。许多人认为,资本下乡,可以将城镇工商业积累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吸引到农村,从而带动农村的发展。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欠缺细致的分析。
资本什么时候愿意下乡?资本下乡可以做什么?在农业领域可以做什么?在非农业领域可以做什么?如何避免资本下乡侵害农民的利益?如何让农民和资本共利?
首先,我们应该划出一条原则,现实中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违法圈占农民土地、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的资本下乡行为必须被禁止。目前大多数鼓吹资本下乡的人,只是想着农民的土地。这样的资本下乡是祸国殃民,必须被禁止。
其次,在农业领域,资本下乡可以做什么?
如果资本下乡只是承包了农民的耕地,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种植粮食等大宗作物,这样的资本下乡其实没有太大价值。在没有节水、节肥、高产技术的条件下,粮食作物产出相对固定。此时,引进一个外来公司与农民分享土地的收益,农民的收益反而减少了。农民完全可以组织起一个合作社,将土地交给少数几个农民耕种,再分享收益。这样的收益反而比资本下乡高。
没有新技术的资本下乡,要想获得较高土地收益,只有种植蔬菜、瓜果、中草药等经济作物。但是经济作物的产出却不稳定。著名三农学者贺雪峰指出,农业资本进入农业越多,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越大,供大于求,价格就很可能下跌,就可能亏本。近年来的某些蔬菜价格的暴涨暴跌,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样的资本下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办一些,将一些特色产业做大,但是普通的蔬菜、瓜果却难以据此模式大规模推广。
如果资本下乡可以带来新的技术和资金,倒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出世30年来,在农业用水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农业产出翻了5倍,在沙漠上建起了农业绿洲。在当前社会,农民没有资金、没有技术,难以获得如此先进的技术。如果资本可以带来技术,将沙漠改为绿洲,将贫瘠的土地改造成为高产田,将高产田改成超高产田或者高质量的有机农业田,大规模种植粮食、油料作物,那倒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不用太担心粮食过剩的问题。前文已经讲过,如果把进口大豆、食用油计算在内,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估计还不到80%。即使粮食真的过剩了,国家也可以采取一些政策,高价收购粮食,储存起来,以备灾年之用。或者还可以把粮食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方式。粮食援助,很多时候要比美元援助的效果要好很多。花钱少,效果却很好。美国常常就在打这张牌。
目前中国的农业技术,主要集中在一些农业科研机构、院校,另外也有一些国家扶持的公司。国家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和资金出资,促成这些单位与农民的合作。(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另外,还需要补充一点,在开展这样的合作之前,农民还是应该组成合作社或者农业协会。企业要运行,要有收益,必须是规模经营,必须将土地连成片。企业很难与单个的农民打交道,所以农民还是应该组成一个合作社,以农民协会的方式和企业谈判,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也方便了合作。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资本下乡在非农领域可以做什么?
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都比城市落后很多。这些领域,资本其实都很难做什么。资本都是逐利的,而且大多数都是短期利益,资本不愿意在这些投入大、产出少、见效慢的领域折腾。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
依笔者之见。资本下乡不能带来农村面貌的普遍改观,而只能给极少数地区带来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比如资源工业、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等。而在没有什么特色的地区,资本是不会下乡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吸引资本投入。在中西部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都难以吸引外来投资的大背景下,期望农村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实现工业化,改变两极分化的趋势,只能是异想天开。
工业、农业发展不起来,商业、服务业就难以发展。所以单纯依靠资本下乡,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要平衡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国家政策之手去干预。要平衡城乡发展,也只能以国家政策之手去干预。外来私人资本在合法经营时,也只是提供某种程度的缓解,改善少数几个地区,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单纯依靠资本下乡的手段,只会导致国家发展愈来愈不均衡,城乡差距更大。
不过,国家资本也可以和私人资本实现合作。宋鸿兵先生在《货币战争4》中曾提出国家可以发行“农业特种公债”,吸引私人资本购买这种长期投资债券。笔者认为这个方法经认真测算后可以考虑实行。
宋鸿兵认为,“农业特种公债”的发行,一方面将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商业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回收目前社会上严重超发的货币,缓解通货膨胀,减少流动性泛滥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化和投机盛行的严重冲击;还可以增加银行间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品种,完善金融体系建设,让股市和债市更加均衡,目前的股市投机实在是太严重。
短期内,国债与GDP的比例可能增加,但是这没有什么害怕的。这样的生产型负债与欧美透支消费型负债有着本质不同。农业负债是良性负债,农业投资将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出和非农业产出,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国内市场,逐步消化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产能过剩,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外需型向内需型的转变,进而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的财政收入可以用来支付农业公债的利息。
五、多管齐下,统筹城乡发展
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发挥全国各个方面的力量,主动调整经济结构。
虽然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有所不同,具体的针对性的措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也可以梳理出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第一,首先是发展壮大国企,国企是社会主义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国企的发展壮大,将改变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窘境。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才有能力投资到中西部地区、三线四线城市,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主动调整经济区域布局,在中西部地区、三线四线城市创建新的工业区。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从东部地区回流中西部,吸引农民进城打工。新的投资建设应避免低端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过剩的产业。
第三,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工人工资提高了,内需就扩大了,就可以将目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到内需导向。由国内市场来消费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这样的经济模式将更均衡、更健康。
第四,在国有企业大发展同时,以国企的产业链、技术链体系带动私营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促使国进民进。国有企业若是不能大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只有被外资吞并整合的命运。
第五,统筹全局,在某些区域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新的产业集群基地。引进外资产业时,需要注意保护国内产业,尽量避免低端的、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第六、在自身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国企可以与民企联合走出国门,整合国外的资源。投资农业、矿产资源等领域,收购国际领先的技术。这些项目既需要战略眼光,也需要大量资本。民企可能没有这样的战略和资本,所以最好是国企带动民企去做,这样也可以给过剩的民间资本、热钱找到出路。
第七,在城镇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吸引农民进城。在农民进城过程中,不要断然收回农民的土地、宅基地,应给农民留以后路,避免出现贫民窟。如果出现经济危机,农民还可以回农村休息。重庆的户籍制度做的比较好。农民不脱农村的三件衣服(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穿上城市的五件衣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住房、还有同等的就业待遇),给农民一个3年的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农民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退出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政府给予补偿。如果农民不适应城市,3年后还可以回去农村。
下一篇: 刘奇:“重中之重”越来越重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