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生:对三农20个常识性误判

作者:刘放生时间: 2011-12-30 08:59:33

  

  从经验来看,多年来,对三农存在如下20个方面的常识性误判,导致三农理论体系残缺,延缓三农科学发展。

  1、误把仅占GDP10%左右的农产品,看成CPI的支撑,打压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比价极不合理。

  2、把全国10%多一点的农地分散性流转,误判为规模化经营的时代来了,忽视广大小农经济的长期性,对小农支持力度减弱。

  3、只讲家庭承包制的作用,忽视市场农业的特征,逆市场化作为。

  4、只讲科技进步增产增收,忽视科技“异化”,频现食用农产品安全危机。

  5、忽视资本进入农业各业的差别,长期未能形成有效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

  6、忽视农地等级差别,不以差等农地定价,部分末类农田因收不抵支而弃耕荒废。

  7、忽视工业化、科技进步引致分工协作是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延缓现代农业的进程。

  8、把几代农民工误判为农村劳力和人口,城市居民双重标准,也制约新农村建设。

  9、把城镇征用的土地仍当作农村土地,产生大量“城中村”,拖累农地政策的完善。

  10、忽视农地的特征,误认为农地产权化就能增加农民资产和收益。

  11、忽略城乡空间性质上的差别,城乡主体功能长期混沌,用行政手段驱赶农民集中上楼,乡村工业处处冒烟,农村自然生态受损。

  12、忽略农村水电路等的公共产品性质,长期以来城市水电路国家建,农村水电路农民建,增加农民负担。

  13、忽视市场农业必然带来生产性和流通性过剩与短缺交替发生的特点,农业各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收益形成机制长期短缺,危及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14、忽视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和运行方式的科学化,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福利部分多、生产部分少,一般项目多、重点项目少,富地富户多、贫地贫农少,扶少数强者多、扶多数弱者少,部门受益多、农民受益少,间接项目多、直补项目少”等问题,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5、忽视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等一系列特征及其农业多种经营对农业兼业的重要性,影响农产品的多样化,区域特色消减,影响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

  16、忽视中国国土面广、人多的实际,忽视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对农产品安全的挑战,放任国际农产品贸易对国内农业的冲击,忽视国内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都市农业和短链食品生产迟滞,增加了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风险。

  17、忽视三农的弱质性,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化,坐视城乡差别扩大。

  18、忽视城乡文化的不同特点,盲目城市文化下乡,割断、稀释农耕文明。

  19、忽视农村经济扶持和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及文化娱乐等职能由“地方主导”上升到“中央主导”的实际,地方政府三农职能错置。

  20、忽视经济是基础,带来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与市场农业“逆向强化”,削弱了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对三农发展的助推作用。

  以上仅是局部经验之谈,实际问题可能远不只此。出现这些常识性误判,根本原因是多年来偏离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原点和轨道,理论体系前提错置;在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三农所处的内外环境时,限于个别孤立性事件,缺乏综合性分析。理论上的空疏,必然带来实践上的盲目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