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成举:喜剧与农民的理想和现实

作者:邢成举时间: 2011-09-06 11:00:50

  

  满怀希望才能拥抱希望

  

  通过我们在不同省份农村的调查,我们发现,这样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农民群体中拥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以2008年暑期我们在辽宁庙村的调查为例,这里的老少男女都非常喜欢观看《乡村爱情》之类的电视剧,也许大家会觉得这里有地域性色彩,但我们在河南、湖北和四川等地的调查情况也与此类似。我们在河南洛阳市园村的调查发现,全村80%的在村农民都是这类电视剧的忠实观众。在湖北省孝感市港村的调查发现,全村共有常住人口650多人,其中500人都喜欢看这类电视剧,村民们对这类电视剧的评价也都挺高,“咱们国家就应该多出一些这样的电视剧,讲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我们在四川成都市龙村的调查发现,全村68%的村民都喜欢看农村电视剧,而在农村电视剧中,他们最喜欢收看的就是类似《乡村爱情》这样的电视剧,他们首先觉得这样的电视剧不做作,贴近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些电视剧展现的生活习惯和风土民情和他们的生活有差异,但是他们认为这些电视剧把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都展现出来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相对于年轻人来讲,中老年人是这类电视剧最忠实的观众。

  为什么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能在乡村获得如此好的评价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因为这样的电视剧如此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农民来说,看这样的电视剧“就像是自己上了电视一样”。而且,农民也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希望与想象。严海蓉曾提及:“城市目的论不断地把农村包围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中,城市的‘文明’和‘现代’建立在把农村作为封闭没落的他者之上,使农村除了作为城市的对立面外,除了是空洞的‘传统’和‘落后’的代名词外,不再有什么其他的意义。这是意识形态上农村的虚空化。”(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这一观点对于认识农村电视剧是很有启发的。优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不能用城市人的想象来建构农村和农民,而是要站在农民和农村的立场上进行艺术创造。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多数人对农村电视剧的批评,其实也犯了这样的错:即用城市人的艺术思维来改造农村人本有的艺术认识与感知。

  抛开具体的时代背景,毛主席当年提出的“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仍然是文艺作品的高标准。正是平民化的生活视角使得这类电视剧在合理的限度内扩大自己的力量与声音,让社会各界也听到农民的声音。有意思的是,这种声音不是通过声嘶力竭般的吼叫来表现的,却是靠剧中细腻的情节和观众的不断咀嚼来展现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正是通过生活中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般的情节,贴近了农民的生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让农民在电视剧中找到了可以对话的经验和情境。

  笔者认为,只要当前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能够坚持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并表达其社会关怀与忧思,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就会一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东北为背景的大量农村题材电视剧不仅仅是暗暗地表达了其社会关怀与忧思,更在这个过程中给农民传达了希望与蓝图。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