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的论断已经过时,未来之路通向何方?

作者:金建方时间: 2022-07-12 11:49:31

  什么是社会主义?一般的答案均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于是,人们开始困惑了:如果我国的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不占主体地位了,如果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那我们的这个国家还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吗?若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股巨大的思想潮流,启始于工业社会的早期阶段。马克思构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其中的一种。即使到了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欧洲的社会主义、越南的社会主义、朝鲜的社会主义、古巴的社会主义、以及美国的社会主义都不一样。

  从当前世界范围的实践来看,如仅仅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定义社会主义,估计很难得出满意的结果。因为实践中,人们更为关注的是社会福利分配和行为方式。例如,养老金分配是否合理?去医院是先看病还是先交钱?人和人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还是等级制的压迫关系?是否符合马克思设想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i]等等。人们关注的是这些更为实际可见的社会状况,是社会的分配方式,而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论概念。

  结合当代各国普遍实践,归纳起来,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思潮,其基本的特征应该是:消除阶级压迫,打破权贵壁垒,公民能够平等地,自由地参与到生产、服务、劳动、文化和政治活动中,获得相应报酬,享受较为等同或者是公平合理的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的内涵不应该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国有企事业。因为,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均存在着“国有企事业”。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不能仅仅以国有企事业数量的多与少,来定义整体上的社会形态。

  那么,从理论上讲,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定义社会主义及其分配方式,是否已经过时了?根据当代实践,从学术角度上完全可以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的分配方式”这一论断,确实已经过时了。以下是具体说明。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私有制相伴而生,它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马克思时代的观察,以及对马之前人类部分历史的观察,“生产决定分配”这一论断是成立的。例如,奴隶社会对劳动力的占有,封建社会对土地的占有,资本主义对资本的占有,情形均如此。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是生产要素的三个主要成分。所以说,"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分配方式",这一结论,在工业社会早期和中期阶段,以及之前的农业社会,均是正确的。

  可是今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生态文明社会阶段。此时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苹果公司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苹果公司并没有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它没有厂房,没有工厂,没有机械设备,但却占有了产品利润的绝大部分。其他高科技公司均如此。无论是美国的亚马逊,谷歌,还是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美团、抖音、百度和滴滴等,它们都没有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但是却占有了极大的利润和社会财富的支配能力。

  在今天的世界里,人们开始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谁占有市场资源,谁就占有财富。

  再看看那些空旷的工业开发区,那里闲置了大量的土地,厂房和设备。占有这些生产资料,并没有占有财富,反而面临破产的威胁,成为负担。

  那么,市场资源是生产资料吗?显然不是。因此,从经济实践活动的直观角度看,“占有生产资料就占有了社会财富”,以及“生产决定分配”这个结论,已经过时了。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才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包括国企上市,股份私有化,以及职工集体持股等等改革。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个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仍然有效。而且,正是运用了这个基本原理,根据生产方式发生变更的现状,我们才能够得出上述的结论。

  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和经济基础。

  有人对此表示异议。他们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讲的生产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加工对象,棉花,小麦,煤炭,铁矿,可以是自然资源,一旦变为加工对象,就是生产资料。现在技术,数据,算法,也一样可以是自然要素,也可以是加工对象,一些现代公司正在把数据作为加工对象,那么数据就成为生产资料。什么成为加工对象,取决于经济形态。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不是生产资料没有了,而是生产资料的内涵在新的经济形态中变化为另外的资源了。”

  我们认为:生产资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随着技术进步,时代发展,生产资料的概念也发生变化。今天的生产资料,应该包括数据、技术、信息等等。生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应该把它放在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和流程中来考察。

  经济学概念中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均是经济整体循环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生产”主要是指农业和工业等物质资料的生产,当然也包括为生产服务的技术,信息,数据,以及知识等等。但是,用于交换和流通过程的技术、数据、知识,以及运输、仓储和服务等等经济活动及对象,不应该算作"生产资料"。这也就是说,不能把交换活动,以及消费者的数据和信息等市场资源,看成是"生产资料"。

  我想,马克思在提出"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的论断时,对生产和交换,对生产和消费的概念,是有一定区分的。不能说,任何物质资料都是生产资料。人也是物质,但不能把人本身的"消费活动"看成是是"生产活动"。同样的道理,不能把消费者数据,直接看成是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数据,尽管二者有必然联系,都是经济循环运行中相互连接的环节。

  所以,阿里巴巴和腾讯掌握了消费者数据,掌握了市场资源,但不能直接看成是掌握生产资料。淘宝网只是一个市场交易地,而不是生产活动环节。苹果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和销售活动,也不能看成是生产活动。

  2、稀缺原理与生产方式,共同决定社会的分配方式

  资源稀缺性原理与生产方式互为因果。稀缺原理通过生产方式发挥作用,二者共同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

  (1)资源稀缺性原理与财富分配

  经济学上有一个资源稀缺性原理。把这个原理运用到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的几个现象。

  在奴隶社会中,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劳动力是稀缺资源。所以,那时谁占有劳动力,就占有了社会财富的支配地位。

  在封建社会,各种铁器的应用,生产力得到提高,人口大量增殖,土地逐渐变成稀缺资源。所以,那时的社会,谁占有土地,谁便占有财富。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和中期阶段,厂房、设备、原材料和技术等,成为当时社会的稀缺资源。所以那时,谁占有资本,占有这些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了社会财富。

  今日的世界,在社会化生产充分发展,产业集群配套完善,世界性的产业链较为成熟。在产能极大过剩的状况下,市场资源开始变得稀缺。所以此时,谁占有市场资源,谁就占有了获取财富的支配地位。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所以这里需要先说明一下工业社会和生态社会二者在生产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注意,也正是由于这种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区别与变化,才会导致原有的理论结论过时了。

  工业社会是以工厂为中心,生产决定消费和交换。工厂不仅仅生产中心,也是运营中心,营销中心和利润中心。工厂下面有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以此组成了一个个的市场销售网络。

  工业社会的运行方式是:先购买材料,从事大规模生产。然后,再做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推广,并通过自身的销售网络,把产品推出去,之后才能获得货币收入,企业的商务流程与货币流程正好相反。所以工业社会很容易发生产品积压状况,且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衰退或危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