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反思] 中共1949年欲实现近代中国终极目标:

作者:admin时间: 2011-04-28 21:21:39

中共1949年欲实现近代中国终极目标: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2011年04月07日 02:07  来源:党建之窗  转自:凤凰网


概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和人民斗争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艰巨、复杂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队和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数千年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真正的人民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根本改变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中国人民的革命干劲和创造力,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建成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78.12)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投入了新的斗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不断发展,中国正在一步步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中国人民正一步步享受着真正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中国人民对在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胜利与发展历程感到自豪。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

 

一、中国民主革命面临反帝、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

 

1、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具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完整的主权被破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强迫占领或“租借”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向中国勒索巨额的“战争赔款”;强行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以实力为后盾,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了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逐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依赖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得帝国主义无法征服中国;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妥协,使得它们不可能瓜分中国,没有对中国实行直接统治,而是通过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这就使原来独立的中国,尽管仍然保留着独立的形式,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真正独立的地位,变成了半殖民地。

 

2、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使了封建社会解体,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依然保持着,并且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显著的优势,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则依然控制着中国政权。因此,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两个基本任务,就这样被历史地提出来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此而进行了长时间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奋斗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由此,中国民主革命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为目的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的革命,这个革命的前途是使中国社会走向社会主义。

 

二、近代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努力和启示

 

1、洋务运动

 

晚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为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不但认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伦理原则完美无缺,而且盲目排外,认为西方的工业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应当学习。洋务派则认为,为了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应当在坚持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伦理原则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现代的生产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为此,他们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动了一场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其主要内容,最初是置办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和培养洋务人才,19世纪70年代以后,还开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起过某种刺激作用。

 

但是,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在维护中国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现代的新的生产力,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范围内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这就使清政府必然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也随之宣告破产。

 

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1851年洪秀全等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这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摆脱封建的压迫和剥削、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但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作为一场旧式的农民战争,暴露出了其严重的弱点。其一,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其二,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的纪律,以便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其三,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正是因为这些致命的弱点,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斗争,最后还是不能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得不以失败宣告结束。


1899—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也是一场震撼中国大地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他们表现了敢于同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被征服的坚强意志和伟大力量,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罪恶图谋。但是,义和团运动同样有着严重的弱点。其一,它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一方面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缺乏认识,分不清西方国家的统治阶级与一般民众的界限,表现出盲目排外的倾向,还反映了他们对于清王朝的本质缺乏认识,不了解清王朝正日益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事实。其二,它从中国民间的秘密会社、秘密宗教发展而来,山头林立,没有统一的信仰、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指挥,不易形成统一的战斗力量。其三,它带有严重的迷信色彩,以为靠念咒语、拜神仙等,就可以刀枪不入,单凭血肉之躯就能够战胜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外国侵略者。正因为如此,义和团不仅遭到外国侵略者的血腥镇压,而且一度被清政府控制、利用,后来又被出卖、屠杀。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终于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表明,中国农民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但是,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可能找到近代中国完成独立和富强这两个历史任务的正确道路。

 

3、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1898年(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运动,史称戊戌变法运动。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这些主张,在当时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是,维新派自身严重的弱点注定了戊戌维新运动不过百日即告失败。他们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不仅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幻想依靠英国、日本等的帮助;他们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不敢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他们不愿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性的变革;而是企图依靠一个封建皇帝,推行自上而下的渐进的改良,变法活动仅局限于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圈子之内。所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幽囚后,维新运动也就宣告夭折。维新期间颁布的多项诏令一概成了废纸,除了留下一个京师大学堂以外,所有的革新措施都付诸东流。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事实给我们以极其深刻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依靠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根本办不到的。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在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条件下发生的,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来领导。它不仅制定了一个比较明确、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就是由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时进行了革命的实践,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许多省份随之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统治,1911年底,各“独立”省的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月21日,清帝宣布退位,清王朝终于灭亡。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给予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在许多重要方面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使中国近代的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也比晚清有了较大的进步;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主精神的普遍高涨,鼓舞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为追求挽救民族危亡的真理而继续探索、英勇斗争的勇气。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能够巩固和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个果实很快就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这个教训使一些立志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先进分子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理想产生了怀疑,促使他们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陆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而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一些人则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真诚的朋友。2、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无产阶级是一个新兴的具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它的许多特殊的优点。主要是:第一,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第二,他们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中心城市,集中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兴办的大型企业,这有利于他们集结为强大的统一的力量,显示斗争的声势和扩大斗争的影响。第三,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易于同农民结成政治上的联盟。中国无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经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来实现。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是因为它一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接受了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建党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干部条件已经具备,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庄严宣告自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无产阶级得以迅速组织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鲜明特点及其意义:①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它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样的工人贵族阶层,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不会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产生幻想。所以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成为了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的旧式社会民主党的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以往其他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去做群众工作,所以,尽管最初人数很少,却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战斗力。④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通向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

 

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党在创立初期,集中力量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革命性和顽强的战斗力,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为党建立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在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的大革命时期,党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促成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积极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积极参加领导北伐战争,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在大革命失败后至抗日战争前夕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领导了土地革命,在所辖区域里改变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真正实现过的“耕者有其田”。党还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显示出自己是中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本色。

 

在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起全中华民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坚持抗战的同时,还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共产党的阴谋。成功地开展了延安整风,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达到了成熟。

 

在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9月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争取中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摆脱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党以扭转乾坤的气魄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最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屈辱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是带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年时间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各项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同时,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就迫切地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1952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和平方式、逐步过渡为主要特点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完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从1956年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到1976年的二十年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前十年,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八大深刻地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地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方针和设想。在八大以后的实践中,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实现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巩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了军队建设,增强了国防;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显著;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这些成就为中国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物质基础。这期间,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后十年,由于“左”的错误发展,发生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一场严重的灾难,党、国家、人民遭受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是,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三、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道路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和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组织路线,从根本上摆脱了“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新时期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从此,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大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确立了在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十二大以后,我国的政治形势更加稳定,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出现了新局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2、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扩大开放,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当时国际上的冷战格局仍然存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国内,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政治风波,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发展为反革命暴乱,其实质是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为保证社会安定、恢复正常秩序,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暴乱。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继续进行。在国际上,1990年前后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等对我国施加的政治、外交压力和所谓的“经济制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又一个严峻的考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确定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在国内为稳定经济发展,实现政治安定而努力;在国际上顶住了种种压力,打破了孤立、制裁中国的图谋。并以罕见的政治勇气,在重大的历史关头,经过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顺利实现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3、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强调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南方谈话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不动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党章,强调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21世纪我国的目标。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领导人民群众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创辉煌的根本保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