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反思]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

作者:admin时间: 2011-04-28 21:21:39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之比较


2011-04-05 12:12:50 

本文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作者:苏中立   转自:凤凰网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理想社会模式已有较多论述,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却很少涉及,至于两者的比较则尚未见诸文字。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和严复逝世80周年之际。研究比较辛亥革命时期在海外的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和在国内的立宪派代表人物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不仅具有新意,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理想社会模式的形成


20世纪的头十年,一般称为辛亥革命时期。当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车轮突然加速了步伐。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均加速向多元方向发展。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其主线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都是爱国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其思想主线相一致,即先救亡——继富强、民权——后大同。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一般路径,具有普遍性。孙中山和严复的突出之点在于他们自觉地显示了这一路径,具有典型意义。

 

孙中山早在1894-1895年的兴中会章程》中。就认为在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首先要‘一心一德,共挽中国危局;继而要‘讲求富强之学”。后来经过1897年伦敦蒙难后在欧洲的考察研究。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于是他又‘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里所说的极乐之乡”、‘民生主义’和大同理想是一个意思。

 

上述孙中山的未来理想,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和具体的阐释。他在1902年妈秦力山的谈话》中,谈到知识平等”和‘贫富平等。在同年为章太炎的谈话》中,又谈到‘田自均”。在1903年的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中。有平均地权”一词。在同年复某友人书》中,说平均地权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并认为天下万事万物无不为平均而设’:还强调‘社会主义不能须臾忘。在1904年的支那问题真解》-文中。认为牡会主义经济主义之理想的世界,亦将现于实际]。在1905年钫问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的谈话报导》中,记者桑德在报导中记载了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生产机械化和土地公有)。在1905年《:p国同盟会总章>、《民报)发刊词》和1906年的昏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等文中。阐述了‘民生主义’和‘平均地权叫”)。并说欧美牡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在1907年为法国时代)杂志记者罗德的谈话》中。说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09年妁石井晓云题词》:四海兄弟,万邦归一。’在1910年的《中华革命党盟书>等文中,所拟誓词与同盟会的誓词有所不同,将平均地权”改为实行民生主义’。在1911年的通告各国书》中,提出了‘人类跻于太平之境域”的目标。在1911年致吴稚晖函》中。认为‘吾党所持民权、民生之目的指日可达’。在1911年的仲国同盟会意见书》和在上海中国同盟会本部欢迎大会的演说》中。说‘三大主义”的实行有先后”,民族主义为之始端”,民权、民生主义为之究极。在1911年为江亢虎的谈话》中。孙中山说。‘余实完全社会主义家也’。在1911年以前妈冯自由的谈话》等文中。认为呒政府主义”高超纯洁”。但可望不可及’。可见,孙中山的未未理想是极乐之乡”、太平之境域”、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牡会主义’:按孙中山的说法,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而民生主义即时下底社会主义,因此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民生社会主义——均平太平”。这一模式反映了孙中山将西方社会主义移植到中国。准备结合中国古代理想的均平思想和太平之世以及当时的社会实际进行实施的良好愿望。

 

严复早在1895-1896年的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认为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中国人民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救亡,为了救亡,就要‘收大权,练军实”,但是,要救国,最根本的还是要使国家富强起来,要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特别是要提高民众的素质。然而,西方国家虽然富强了。但还未达到至治极盛”的境地。这里所说的至治极盛”也和大同理想是一个意思。

 

上述严复的未来理想在辛亥革命时期同样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具体的阐述。在1902年翻译出版的原富》一书的按语中。讲到古今社会的均与不均之表现。最后结论说:欠抵至治之世。其民势均而才殊’。
在1905年的锗子评语》中。从文明“多盗夸”的政治伦理角度说明社会党、虚无党之所以日众也。在庄子评语》中说:住子谓之个人主义。至于墨道,则所谓社会主义。在《!正荆公诗)评语》中,说荆公心中社会主义甚富’)。在1906年的敛治讲义》一书中,谈到种族之异,虽有大同之世,殆未易泯”。‘无政府而治。虽有极文明之国。其势不能耐。在1909年翻译出版的法意》-书的按语中,更是多处论及井田、兼爱、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说:井田”是民主之政’i鄂治之民主”是箔制之极盛也”;‘使人道必以仁为善长,则兼爱之说必不可破也”;并反复论述了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发展而贫富不均”、且贫者日贫、贫者益众”是‘竿土会主义”兴起的原因。可见。严复的未来理想是‘至治极盛”、/制极盛”、‘至治之世”、鄄治民主”、井田之制”、‘大同之世”、势均才殊”、‘竿土会主义’:按严复的说法,今之持社会主义,即古之求均国田者也’。因此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是‘竿土会主义——均平至治”。这一模式反映了严复将西方的社会主义和中西古代的均平、治遒结合起来。设计未来理想社会蓝图的善良心境。二、理想社会模式的相同之处孙中山和严复都出生在早期开放的东南沿海省份——广东和福建,又都受了十几年的新式教育,并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甲午战争爆发后,年正29岁的孙中山和年已41岁的严复,分别在海外和国内走上了革命与维新的道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投身革命共和。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两人的理想社会模式也因此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者的相同之处,除了都是爱国思想的逻辑发展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都以进化、人道作为理想社会模式的理论基础


孙中山和严复都信奉进化论,但在进化的两个对立因素中,一个强调互助,一个强调竞争,然而在论证理想社会模式时,却一致地以进化、互助、兼爱、人道为其理论根据。孙中山强调‘人事进化’、‘后来居上’、伺于互助’,认为互助是人的本性。因而主张博爱、人道。说社会主义家,主张人道”。牡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


严复强调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认为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胜于今之资本主义的。并从仁心之用,发于至性之自然”的自然人性论出发,主胀兼爱、人道。把西方社会主义者也看成像慈善家一样,是出于对贫者日贫、贫者益众”的怜悯”之心,才特社会主义”的。

 

孙中山和严复的进化、人道思想,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和伦理观,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但它没有揭示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终极原因,因而未能阐明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从而使他们的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


(二)都把现代化和均平作为理想社会的主要目标


首先。要实现新的现代化。


孙中山和严复都充分肯定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并把它纳入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之中,成为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一。科技的发展。这是现代化的基础。孙中山说:西方国家的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物理讲矣,机器精矣’。严复说:二百年来,西方国家自然科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自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大启力学之后。‘‘凡人力所有事者。无所往而不可用机’)。


第二。生产的机械化、电汽化。这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孙中山曾明确表示,要采用西方国家的机器。又说。用龟力、汽力比起人的体力要快千倍”。严复也主张要像西方国家那样。民生日用之际,殆无往而不用其机’。


第三。交通运输、邮政的迸步。这是通向理想社会的重要环节。孙中山主张‘陆兴铁路”,海设轮船。严复也主张机器与铁轨行’。使铁路、汽舟、邮政”都发达起来。这样,‘大宇之内。远近若一。庶几太平之见端矣’)。


总之。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的。并要实现新的现代化,这正表明他们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近代性质。
其次,要实现新的均平目标。


孙中山和严复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均尤其是贫富不均的严重情况——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文明之程度愈进,贫富之差数愈遥’,反复强调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均平的社会。


孙中山的均平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万事万物”都为平均而设”,如教育平均知识,宫室衣服平均身体之热度。二是强调平均地权”,并将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的。三要求国民之权利义务的轻重厚薄,无稍不均。这是国民平等之制”的内容之一。


严复的均平思想则有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继永古代圣人的均其不齐”的主张,如衣裳垂均寒燠,宫室立均雨晴。制文字均古今,设庠序均愚智,仓廪者均丰歉,城郭者均安危,等等。第二层次是继承了近代已经实现了的均的事实,如火器用均赢壮,汽电行均远近,钞号均缓急,保险均夷险、寿天。光学均目。音学均耳。等等。第三层次是开创未来新的均平领域,如民德之厚薄、民智之明暗、民力之贫富、民品之贵贱的均平,等等。‘大抵至治之世。其民势均而才殊’。均平是中外古今各种乌托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主张。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大体均平的。孙中山和严复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均平。正说明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致性。尤为可贵的是,他们主张均平,又不是绝对平均,以此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谋福利。这些思想具有其值得珍视的深远的社会意义。
再次,要达到新的生活水平。


孙中山和严复都认为,在未来的理想社会里。由于生产发达。物质丰富。平均分配。因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在物质生活方面,是丰衣足食、欢乐幸福的。孙中山说:家给人足,享乐幸福’‘无有贫富之别’。严复也说:家给人足”,‘农食足而民欢虞’.呒甚贫,亦无甚富’。


在政治生活方面。是平等、民主的。孙中山说:四海兄弟’,人人平等”,‘无有贵贱之分,”‘。严复说:刑措不用”。呒甚贵。亦无甚贱’。民主之所以为民主者以平等’。


在精神生活方面。是充实、高尚的。孙中山说:人人偕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大公无私’。严复说:民訾智、皆贤”,此户可封’。‘兼爱、相容’,民乃大和’。


这种美满、幸福、平等、民主、兼爱、高尚的生活正是长期以来人们憧憬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情景,它鼓舞人们不懈地为之进行奋斗。


(三)都是中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中西结合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历史的必然。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也具有中西结合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孙中山在中西文化融贯之”¨(p560]的思想指导下,既继承、改造了我国古代的均田、太平、大同等思想,又吸收、改造了西方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乃至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美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亨利乔治的土地公有、单税社会主义等。他提出的平均地权的口号,就是我国古代的均田思想和美国亨利乔治的土地公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严复也是在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j81(p560’的思想指导下,一方面吸收改造了我国古代的井田之制、大同之世、兼爱、均田等思想。另一方面又吸收改造了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他所说的今之持社会主义。即古之求均国田者也”的‘告”,自然包括中西,这种比附正是中西思想相结合的一种粗浅形式。


三、理想社会模式的相异之处


(l)在均平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孙中山认为一切都为平均而设”。严复主张一切都在均其不齐”,均平是他们理想社会模式的共同特征,但其均平内容却有所侧重。


孙中山的侧重点在强调平均地权”。他在辛亥革命时期所写的文告中有十几处提到这一纲领性口号。他从国民应‘平等享有”文明之福利幸福的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核定天下地价”、现价属于原主、革命后的涨价归于国家、‘为国民历共享”的办法,而不是用夺富人之田为己有”的办法,达到肇造社会的国家、家给人足”的目的.


严复的侧重点则在强调国民之智、德、力的均平。他在原富》按语中强调了三者的均’:而在怯意>按语中又强调了三者的‘平’。他从饴道”出发,主张通过民之德、智、力之均平的途径。逐渐地、普遍地提高民众的素质,最终达到喷贱贫富之均平”、民乃大和”的至治之世”的目的习。


总之。孙中山和严复在实现民主主义的途径上有行革命共和与君主立宪之分。在实现民生主义、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上也有主张经济改革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之别。但是异中有同,在主张通过和平道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目标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因而两人的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改良的性质。

 

(二)对理想与现实之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孙中山和严复都论述了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出现的原因和理想目标。但在理想与现实之关系的认识上则有差异。


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的民生主义”、牡会革命”,不但不能免”,而且是‘不远”的事情],因为欧美国家文明发展,贫富悬隔,积重难返’:必须经过社会革命”,才能使今日之不平均,以趋济子平均”;而中国经济落后,贫富之悬隔”没有欧美那么严重,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不但为‘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而且实行起来较欧美为易’)。且易得许多’。


严复则不同,在他看来,优胜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还只是一种未来的崇高理想,所以他没有把社会主义的实现提到议事日程。认为那是遥远的未来之事。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还处在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衰落时期,中国人民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说中国可以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显然是一种过激的主张:而将社会主义推之于遥远的未来。也有失偏颇。但是。严复认为中国资本主义尚未发展、消除资本主义的祸患是未来之事。和孙中山认为中国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实行社会主义更容易的观点相比较。前者显得更为成熟和深刻。
四、几点启示


(一)理想社会模式一般属于超前意识


超前意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的超前性反映,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超越了当下现实的实际发展。其追求的不是已经实际存在的实然”。即人类事件的实际过程,而是尚未发生的应然”。即人们对实际事件发生状况及社会生活演变态势的预设和期塑。这种超前意识是理想社会模式的一般特征,也是先进思想家有的兼杰出政治家的共同特征。如果没有超前意识,就不成其为先进思想家,也就没有什么社会理想和启蒙思想了。但是。要使这种超前意识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变为社会的实践,使之与现实可操作性统一起来,却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在运作中不顾主客观条件,急于求成,就会犯冒进的错误,欲速则不达。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严复在提出和实现近期奋斗目标之时,还思考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超前意识,一方面使人们着眼现在,展望未来,具有远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他们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不仅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启蒙意义,而且鼓舞人们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奔向未来理想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而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斗争,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又使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的中国人民处于两难的境地:既要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斗争,以发展资本主义;又害怕资本主义的恶果,想要避免资本主义,从而瞻前顾后,放松了当前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斗争。甚至想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而使他们提倡的社会主义具有主观性和空想性。可见。思想的超前和运作的稳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在野的不承担具体社会责任的思想家。比较容易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所发表的观点比较激进,具有超前性。往往超越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却为下一阶段的人们所接受并身体力行,因而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而一些在朝的面对现实并承担具体社会责任的实践者、改革者,不论他们的思想如何开明,所阐述的思想和所持的政治态度总是较为缓和,具有保守性,但却与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较为一致,在当时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并能使社会在渐进中得到稳定和协调健康的发展。这不仅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我们今天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值得注意的实际问题,应该引以为戒。

 

(二)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光进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一种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诸领域都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一般来说。它是在继承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后于资本主义而又胜于资本主义的。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即使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要补上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课,使其建立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只有生产力是先进的,然后才能要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相应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又促进前者的发展。这样,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进入最理想的高级阶段,这是历史证明了的真理性认识。

 

辛亥革命时期,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而孙中山和严复所提倡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是在肯定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生产力、并揭露其社会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提出其理想社会的路径虽然不尽相同。但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却是相同的。孙中山曾明确表示,年国社会主义者要采取欧洲的生产方式。采用机器州”,即采取当时最先进的劳动I具。严复不仅注重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更注重劳动者的素质,认为只有在劳动工具实现机械化和劳动者‘皆智、皆贤”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贵贱贫富之均平’:达到至盛极治”的理想境界。按照他们的思想逻辑。随着生产力的日益社会化。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也要社会化,即反对奸雄之垄断。消除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使生产资料走向社会共同占有,同时在分配上实行平均的原则,达到共同富裕。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化。还要求上层建筑中政治制度的平等化、民主化和意识形态的科学化、道德化。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相互促进,不断提高。

 

孙中山和严复的这种建立在先进社会生产力即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和单纯在所有制和分配领域打主意的古代乌托邦和近代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有所不同。而是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孙中山和严复留下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党建原则和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根本国策,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以孙中山和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比较中,除了得出上述两点重要启示之外,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的谴责和对劳动者的同情,对美化远古时代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是‘至治极盛’、奉欧美为至上”、醉心于欧美’的言论的质疑与批判,对未来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科技发展、生产现代化、郅治民主、刑措不用、平均地权、势均才殊、一切平等、家给人足、享乐幸福、四海兄弟、兼爱互助、皆智皆贤、比户可封、民乃大和、万邦归一的设想。等等,都给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条件和时代氛国,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但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还不够了解,对社会主义社会尚缺乏本质的认识。还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了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些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也是不应讳言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