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平: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

作者:李义平时间: 2013-07-14 10:28:06

  严重的污染和一系列的失衡,例如内需和外需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失衡,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增长的困惑。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杜思韦特以其独特的分析,丰富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透视这些困惑,使我们的发展之路更为理性,更为和谐。

  一、要质量还是要数量

  “要质量还是要数量?”这是杜思韦特《增长的困惑》的第一章的标题,是他首当其冲的发问,这也是我们今天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通常将其表述为仅仅是要速度、还是要坚持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

  我国同仁的讨论经常从GDP开始。实际上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营业额,它本身就掩盖了许多不好的东西,如果它成为我们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矢志不移、不择手段的追求,它的不好的发明就更为显现。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国别、区别,是一国、一地区内的本国人、外国人、本地区人、外地人创造的一切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的总和,只管生产出来,不管卖出去。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对其是正的效应,即可以增加GDP。换言之,把大桥建了炸、炸了建也可以增加GDP;污染可以增加GDP,污染了再治理也可以增加GDP。

  杜思韦特的讨论从GNP开始,即国民生产总值,强调的是一国的人,本地区的人,在本国和外国,本地区和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通俗地讲,GDP讲的是某省经济,GNP讲的是某省人经济。GDP和GNP内容是一样的,只是范围不同。杜思韦特用来分析GNP利弊优劣的论述,完全可以看做是对GDP的分析。

  杜思韦特指出,GNP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有贸易产品及服务的总销售额的变化。就是说,GNP如同GDP只是一个营业额。它只是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此而已。人们通常看到了GNP辉煌的一面,其实它掩盖的问题更多。按照杜思韦特的论述,被掩盖的问题是:

  1.经济生活中交易之外的活动所创造的财富或价值被忽略了。

  例如,GNP中只包括在餐馆中就餐的费用,却不包括自己在家中做饭的劳动支出;包括在商业修车处修车的费用,却不包括自行修理的费用;包括雇保姆,雇临时工的费用,却不包括自我服务自己做家务的费用。再如,与城市相比,农村自给自足程度高,虽然农村货币收入低,但并不代表实际活生水平低。农民进城了,货币收入高了,但并不等于生活水平高了。故此,GNP只是合法的货币收入部门的规模。

  2.GNP中没有剔除或扣除成本。

  杜思韦特指出,GNP包含的一些惊人的内容使人们大大地歪曲了其本质。其一为税收,如果政府征收消费税,就会增大GNP。另一个是自然资源——矿藏,化石燃料,森林以及土壤的价格被大大低估。“一个国家砍伐掉所有的树木作为木材销售,并将得到的钱在赌博中挥霍一空。根据国民核算,以人均GNP计算,该国变的似乎更加富裕。”[1]

  杜思韦特写道,1977年出版了由荷兰记者沃特尔?范?代瑞和联合利华动物食品公司前常务董事玛瑞斯?哈姆林克合写的《自然的价格》,他们认为,如果核算自然资源的货币价格,将会使整个工业社会为之震惊,从而暂停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3.出口虽然增加了GNP,但不等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杜思韦特指出,GNP数值中另一项歪曲的是出口,这些出口物从未在制造这些商品的国家消费。由于高额出口,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往往显示出较高的GNP增长速度,然而,由于出口所得往往被用于偿还外债的利息,其国民境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我们的情况也与之有所类似。我们靠廉价的资源,廉价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造就了便宜的商品,靠便宜商品的出口带动了GDP的增长。我们积累了很多的外汇,这些外汇只能到国际市场上用。在国际市场上买高新技术产品通常人家不卖,于是又只好把这些外汇投资于发达国家的国债。这是一种十分尴尬的状况。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4.人们的有些行为虽然可以增加GNP,但对于人们的福祉而言却是负效用,因为是被迫而为,是无奈的选择,是非自愿消费。

  这一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例如淘气的小孩儿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里的玻璃要到玻璃店里买玻璃予以赔偿,这种购买行为可以增加GDP,然而买玻璃的钱本来是要给爷爷看病的。又如,居住在机场附近的居民为了正常生活,不得不购买隔音的双层玻璃,这会使GNP增加,但却是无奈的选择,是非自愿消费。大量的非自愿消费的增加,使得人们很难回到曾经使他们生活很好的方式。这不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较高的生活水平,而是因为旧有的节俭生活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了。例如旧式的五金商店的消失使人们无法买到水龙头的垫片,只能买一个全新的水龙头。杜威思特特别阐述了汽车的增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他说,车辆增加可能会延长行车的时间到达工作场所。由于交通拥挤,其他人的行程时间也会增加,总之整个社会用于交通的时间都会增加。由于需求减少,公共汽车的班次也将减少,票价会增加。因此,GNP可能会因为额外的交通花费而增加,从福利的角度看,很可能整个国家将会变得更加糟糕,人们除了开车别无选择,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开车,而是因为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杜思韦特说的正是我们今天的情况。

  5.有些增加GNP的产业或行为,是有害于人类社会的。

  杜思韦特举了两个这方面的例子,色情文学虽然可以增加GNP,但对社会却是有害的。另一个例子是人们一开始意识不到它的破坏作用的。他写道:“我们没有认识到,如果人人都多得到一些,这将不会改变或破坏预期的利益,而且还会损害既有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阿尔加维是一个度假胜地,当时只有很少的人去那里度假。但如今,它出现在几乎所有旅行社的目录里,在曾经杏树林生长的地方盖上了旅馆。该地区被彻底改变了,许多过去在春天到该地度假的人选择了更远的地方。”[2]GNP本身没有价值判断,但人们应当对GNP进行价值判断,应当对GNP的构成、以及产生GNP的行为进行选择。

  6.虽然经济增长了,但如果消费品价格提高,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就会造成总体社会福祉的下降。

  暂存社会分配不公不论,GNP的增加,特别是其中用于收入部分的增加必须快于物价的提升,如果物价的提升快于人均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消费能力很可能被提升的消费品价格耗尽。如果分配不公,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就会蒙受损失。杜恩韦特写道:“一个古老的类比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如果剧场中每个人都站起来以期看得更加清楚,则人人都没有优势。如果有些人——退休金领取者或失业人员——因为收入增加的程度不及其他人而无法‘站’起来时,此时他们的状况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即使他们较以前有更多一点的钱,但他们仍旧无法维持先前的地位。”[3]

  二、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的福祉,服务于人民的生活质量

  作为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底怎样才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对GNP的痴情追求。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荷兰经济学家吕菲?休丁就认为,如果发展中国产出减少,其国民的境况可能会更好。他列举了7个决定生活质量的因素:

  1.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及服务的质量。

  2.人们享有的环境质量,包括空间、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动植物的物种。

  3.人们用于休闲的时间比例。

  4.可动用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正。

  5.工作条件的好坏程度。

  6.获得工作的难易程度、好坏程度。

  7.未来的安全性。

  杜思韦特接着续了5条。

  8.人们的健康水平如何。

  9.文化活动水平、教育水平以及享用权。

  10.提供的住宅质量。

  11.形成令人满意的信仰或精神生活的几率。

  12.家庭及其幸福。

  在这几个因素中,除了第1条以外,其它因素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上一世纪70年代中期,有关组织在英国对人们自我感觉生活质量上升还是下降做了一次调查,要求从0—10对当前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说出5年前和5年后的情况时,结果几乎一致:生活质量在下降。他们认为,5年前,英国的生活质量为8,如今(1975)为7.2。

  杜思韦特写道,1977年都伯林的两名研究人员厄尔?戴维斯,玛格丽特?费恩——戴维斯受欧盟委员会资助,在8个欧盟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丹麦、比利时以及荷兰)向2000名受访者询问关于他们生活的一些问题。他们询问的主要问题包括:“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到内,你对你生活整体满意度如何?”从一大堆答案中,人们认为自己满足与否的最佳指标是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否令人满意。当然,其它因素也关系到对生活的满足。根据统计,人们对其住宅和邻居的感受之间有非常大的联系。已婚的人们要比单身、孤寡或者离异的人感到满足。令人惊奇的是,收入并不影响人们的满足程度,至少在法国、荷兰和英国是这样的;而在意大利、爱尔兰以及丹麦,收入位列于最重要指标的第七位或第八位。在德国,收入位列第三,在比利时,位列第四,仅仅在这两个国家收入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其生活的满意程度。[4]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