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加速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形势喜人,但同时遇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的挑战,亟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实践证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农村,是我国农业走出困境、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
一、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必须看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凸显。
目前,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上限的2倍,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到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重,耕地质量退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体污染。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公布的资料显示,全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2010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广大农村,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消耗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弃之不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投入,部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以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是破解发展不可持续难题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上的飞跃。生态文明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导致的环境危机、发展难以为继的深刻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工业文明,形成了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整体运行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现代文明。其基本理念和观点为: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和谐、共生存、共繁荣的关系,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不可超出其极限值;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不可肆意侵占、掠夺、霸占他人、他国和后代的权益;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小化;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排斥一切“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等。
各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说明,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持续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行为方式理顺被工业文明扭曲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步入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安徽省宿松县春润食品公司是一家集种植、畜禽、水产、加工以及观光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企业,将农户分散养殖的猪、家禽集中到公司的基地养殖,对畜禽粪便和畜禽加工后的废弃物集中处理利用,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如牛粪养蚯蚓、蚯蚓加工配合饲料直接喂鱼养鸭;猪场建沼气池,沼渣喂鱼、沼液种田种菜等;利用有机肥种植水稻、玉米,水稻收割后放养稻田鸭,并利用冬闲田种草等。目前,公司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6.5万吨/年、饲料5万吨/年,利用沼气发电78.84万度/年,年处理畜禽粪污量51.56万吨。浙江省宁海县建设的10万亩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初步建立起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循环体系,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形成了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呈现良性循环态势。示范区内土地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比当地的传统农业高出10倍。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来,累计增加森林面积1740万亩,工程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度由12.4%(不包括农作物)迅速增加到78%,年均每亩减少土壤流失1.53吨,通过林草、林竹、林药、林菜、林茶、林果结合等生态产业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据对100户退耕还林农户3年的跟踪调查显示,年均每户增收3808元。甘肃省实施沃土工程试点,探索出“高茬收割、根茬秸秆还田、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种植绿肥”等沃土技术推广模式,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试验区土壤有机质提高0.06至0.08个百分点,减少化肥施用量5%至6%,亩均增加纯收益213.96元。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封草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制止滥采发菜、建设绿色长廊等生态工程,治理荒漠化,全区天然草场及其可利用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58.25%和50.7%,荒漠化面积由165万公顷减少到125万公顷,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逆转。
事实说明,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1.发展理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必须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目前,“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因此,要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尤其要把生态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切实转变各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要求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陈旧习惯。
2.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据农业部、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超过8亿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年产生量7.8亿吨(2008年),农村年产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这些废弃物,既是造成面源污染的源头,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养分来源。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没有不可利用的垃圾。通过秸秆还田、生物质发电、发展沼气等,大量废弃物都可以变为有机肥料和生物质能源,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创造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民生价值。应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鼓励运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鼓励废弃物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这些方面各地已有成熟的经验、做法,应当认真总结,积极推广。
3.科技创新与应用问题。应集中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1)有机肥料生产和使用技术的突破。未来我国农业增产,化肥仍然不可或缺,但要逐渐减少用量。重点围绕全国36.6亿吨有机肥资源(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和农家肥)的转化利用,组织科研力量攻关,力求在配套技术和设备上有重大突破。(2)良种培育技术的突破。保护地方特有品种,加强对野生资源的驯化和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开发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新品种。(3)新型肥料的开发。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栽培方式,专门研制叶面肥、微量元素肥料、氨基酸肥料、缓控释肥等各种新型肥料,增产增效,减少污染。(4)生物农药研制技术的突破。随着化学农药的普及,我国传统土农药使用逐渐减少。近年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从几十种治虫植物中筛选出了10余种杀虫活性物质,研制出的“0.25%莨菪烷碱乳剂”,对蚜虫、菜青虫、棉铃虫、黄刺蛾等多种害虫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实际上,土农药采用现代技术开发,不仅灭虫效果好,而且无药害。(5)污染修复技术的突破。为有效根治环境污染,近年来国内外研制了一系列污染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工程修复技术,或兼而有之的复合型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在一定区域内试验、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气和水体污染,在切断污染源后通过稀释、自净作用,污染问题可逐渐减轻,但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最难,费时费力,有时要靠化学药剂淋洗、换土等方法才能最终解决。目前还没有一种修复技术可以治理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科技攻关,有针对性地筛选、组合相关技术,进行长期的定位处理和整治。
下一篇: 渤海,还伤得起吗? 化工厂炼油厂就像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