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
八是休养生息论。休养生息是自然界和经济社会领域的一种普适原理。鉴于我国自然生态脆弱、疲惫的现状,很需要给予必要的休养、康复的时间、空间和条件。实践证明,这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沙育草、休牧、休渔、休猎等措施,均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的休养生息尚未全面普及。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很有必要加大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力度,加快推行步伐。
记者: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的推进问题,相继制定了《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请您谈一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姜春云:我认为必须从思想观念、发展方式、法规法制、政绩考评、加强领导等多个环节采取措施,综合应对,多打“组合拳”。从领导角度考虑,重中之重是以下五点。
第一,切实转换发展理念。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俗话说,“成也理念,败也理念”,“一念之差,天上地下”,“理念一变天地宽”。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效果。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认识的深化和飞跃。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对发展的核心、要义、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科学界定和统筹联结,故一经实践便会产生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地方和行业的领导者,存在种种不符合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工作思路和做法,还在沿袭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子,靠拼资源拼环境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以致环境“边治理、边破坏”、“好转与恶化并存”和“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迟迟得不到根本转变。
事实表明,要真正破解生态、环境恶化痼疾,步入发展与环境双赢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检查克服种种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悖的思想、理念、观点,澄清模糊认识,把认识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上来。若只是在口头上讲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实际上仍然按旧观念、旧思路、旧章法行事,那么,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而深远。长期以来实行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必须加紧转变发展方式,推行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实践证明,哪里率先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那里的经济发展就充满生机活力,取得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效果。
浙江是经济外向度高的省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一度企业订单锐减,出口下滑,产品滞销,资金紧张,利润减少。面对困难,浙江省的同志认为,“困境中突围的唯一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转型升级。”为此,2008年起实施千亿产业提升工程,五年计划投资1238亿元,重点实施一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第一产业呈现稳固发展势头,占GDP总量的5%,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为52%,第三产业明显提升,同比新增两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3%。今年1月份,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同比增长24.1%,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6.1%,银行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4.4%。所有这些,都是转变发展方式获得的。
第三,完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政绩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各级领导来说,是“硬杠杆”、“指挥棒”。实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对于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长期以来实行的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标准和办法,对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不核算为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国家有关部门在部分省区市探索、试点的绿色GDP核算、考核标准和办法,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收到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实行绿色GDP核算和考评,既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全程预防与治理的新模式,能够促使领导者致力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政绩,致力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四,强化法规法制。法规法制是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利器。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保护,论成就有法制的一份重要贡献;讲问题,亦有法制“缺失”、“不作为”所不可推卸的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挥法制的利器作用。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看,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工作,都需要加大力度,解决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应当修订、完善某些环保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失当”、“乏力”、“操作性差”等问题。对现有法律法规应当进行检查、清理,该修订的修订,该补充的补充,该强化的强化,该废止的废止。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强化执法工作,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使环保法制能够真正成为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确保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宝”。
第五,加强领导。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牵动改革发展全局,很需要党和政府加强领导。无论是转换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根治环境恶化、完善民生保障、突破种种难题,都必须在党政统一领导下,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并组织力量实施,才能奏效。各级党政有必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定期讨论,总结检查,交流经验,具体指导。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也是有待强化的环节。
金融危机、环境危机是全球面临的两大威胁和挑战。经过各国近一两年的努力,国际金融危机正在逐步缓解,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势头。而环境危机,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解之难度要大得多,需要坚持不懈、作长期的努力。我们应该下更大的功夫,研究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化解环境危机这个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说20世纪是全球创造工业文明的时代,那么,21世纪应当是人类创建生态文明的时代。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本刊记者 许冬梅】
下一篇: 潘岳:西方人开始琢磨我们的生态智慧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