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两个关键、四个招数
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已经“十二连快”的农民收入增长也面临下行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7%。这是2004年以来实际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前12年同期实际增幅都在8%以上,而今年首次掉到了7%以下。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信号。在农民工就业趋紧、农产品价格低迷的形势下,如何为农民持续增收找到新动力?
带着这一问题,日前我们到山东省,以潍坊市、济南市为重点就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及其对农民增收的效果作了调研。我们先后到潍坊市的寿光市、寒亭区、峡山区、青州市考察了种业研发中心、中百大厨房、大棚生产区、花卉产业园、农业科技孵化器等,到济南市的章丘市考察了基层供销社、现代农业园,同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企业经营者进行了座谈,与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了交流。总体感受是,山东省把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举措,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实在在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四个招数
建在潍坊市“中国食品谷”的“中百大厨房”是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范例。走入“中百大厨房”的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箱箱经过清洗包装准备外运的水果、蔬菜,几条流水线正在分别加工各种熟食和面点。这个6万平方米包括蔬菜、水果、干货、熟食、面点、豆制品的加工区,上游联着潍坊各县市区及周边县市37个蔬菜基地和全国各地的29个水果基地,下游靠着600多家直营、连锁店和“宅配套餐”网上配送、佳乐家商城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类似这样的企业,在潍坊市还有十多家。
这是山东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山东省以农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了许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省里同志介绍,他们在这方面的招数主要有4个。
一是坚持“三链重构”,引领“新六产”发展。山东省致力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重构”,就是产业链相加,着眼点是产业化升级,即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第二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第三产业接二连一,向前延伸。价值链相乘,着力点是提质增效增收,即一产的一份收入,通过二产增值为两份收入,再形成三产的三倍效益。供应链相通,着力点是降成本、增活力、可持续,即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
二是突出“两个亮点”,激活“新六产”发展。亮点就是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签约运行农村淘宝项目,建设村级服务站1500多个。去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为450亿元,增长30%以上。乡村旅游显示火爆态势,今年上半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950亿元,同比增长29%。经营业户6.4万户,吸纳安置就业31.5万人。
三是依托“三大载体”,带动“新六产”发展。就是通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要素。目前,全省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81个。
四是做强“三大主体”,撬动“新六产”发展。目前,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4.7万家,农民合作社15.9万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3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了“先吃螃蟹”的引领作用。同时,山东省在财政投入、土地流转、金融创新、科技支撑、农民培训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打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营造环境、提供助力。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两个关键和四种形态
山东同志常讲,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市农业总产值居全省之首,蔬菜、肉类出口分别占全国1/10和1/8。潍坊市还是一个农业出经验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孕育了农业产业化雏形,经久不衰的寿光蔬菜大棚更是闻名遐迩。如今潍坊市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紧紧扭住“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这两个关键。
“全环节升级”,就是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土、肥、水、种、药等各环节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注入现代经营、科技和管理要素,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寿光市的蔬菜产业就是范例,从土壤到大棚,都在改造提升。过去大棚土壤由于过量施肥和常年连作等原因,出现了有机质含量降低、次生盐渍化和土传病害加重等现象。从2011年开始,寿光市投入4000万元,通过大力推广微生物菌肥、高碳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对第一轮需要改良的28万亩土壤,全部进行了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8个百分点以上、蔬菜产量增加了10%以上;施肥平均减少了40%以上、施药平均减少了25%以上、用水减少了50%以上,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和增效。今年寿光市开展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的“两改”工作。目前,已完工“两改”1.8万亩,大棚2600多个。相较于传统大棚,第五代新式大棚面积大了,棚架高了,围墙薄了,土层低了,采光更好了,通风更畅了,设备也更先进了。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随之提升。
“全链条升值”,就是一二三产的三个链条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得到升值,而不是一产的初级产品到二产链条才升值,二产的加工产品到了三产链条才升值,这样才可能实现三次产业在融合中形成纵向的一体化发展,也才能够使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怎么做到全链条增值呢?我们在潍坊市峡山区的优渥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找到答案。优渥公司是一家IT公司转型发展有机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项目规划建设5000亩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区,现已建成600亩,其中有机认证400亩、有机认证蔬菜94种,通过了美国(USDA)、加拿大(CAAQ)的有机认证。他们做到了三个链条都增值。首先是种什么?种有机蔬菜和大米,即使单卖这些初级产品也比普通产品值钱;其次是加工什么?就是把初级有机产品加工成食材,加工中得到增值。然后是卖什么?他们打造“有机汇”这个市场品牌,通过会员制这个渠道,向客户提供“家庭有机食材一站式服务”,卖的是品牌,也是服务,增值效果十分明显。“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相融相促,“全环节升级”是基础,“全链条升值”是目标。
我们进一步思考,产业融合以什么样产业形态来体现?结合在潍坊等地的调研,我们初步感到目前至少有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这四种产业形态已经破土而出,成为产业融合的有效载体。
终端型,就是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逆向安排一二三产业全过程,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各环节都契合消费需求。中百大厨房、优渥有机公司就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
体验型,就是挖掘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消费者通过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社会实践、农耕文化教育等,实现参与式体验。山东省的大批农家乐、采摘园、开心农场等就是这种体验场所。
循环型,也可以说是生态型。目前,有的地方以循环农业作为产业融合的渠道,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与高效流动,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多重作用。
智慧型,就是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对全过程实施智能感知、预警、分析、决策和控制。在寿光市潘家稻庄,我们就参观了一座座“智慧蔬菜大棚”,一整套的智能化设施,实时监测着湿度、温度、光照、通风等变化状况,进行着自动灌溉、降温、通风、施肥等照料活动,大棚的主人只用一台手机就可以远程操作,大大节省了人工人力和劳动时间。
当然,以上四种产业融合形态,总体上是依据各自生产形式、产业功能而初步划分的,在基层的丰富实践中,既有单一产业形态,也有混合形态,我们考察的潍坊市的青州(国际)花卉产业园以及济南市的章丘现代农业示范园,就既具有休闲体验观光的性能,也在提供销售花卉和食品等终端产品,可以说是终端型与体验型的全面融合。
三、要为产业融合发展定好位、号准脉、加把力
通过在潍坊、济南两市实地调查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情况,我们感到有这样几点启示。
一要在战略上把产业融合发展“定好位”。从山东省抓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和农民群众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劲头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可能会催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我们感到,这也许是继“大包干”、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极有可能再次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使农业农村真正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从长远看,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产业融合发展,是否能够同样创造历史奇迹,需要今后进一步观察和研判。但从眼下看,已经在各地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新产业新业态,确实能使要素在工农、城乡和产业间高效配置,产业链、价值链在融合中纵横延伸,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辟新空间。其中使人眼前一亮的是,三产融合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直接体现到经营净收入增长上。潍坊市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2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仅增长4.4%,而经营净收入则增长了19.9%(远高于全国同期9.2%的水平),是近几年同期最高的。这些年来,农民增收很大程度靠工资性收入的较快增长,在当下农民工就业趋紧、农民收入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产业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增长点。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产业融合发展,很可能成为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金钥匙”。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大家都在看
-
2020-08-20
-
2020-08-27
-
2025-01-04
-
2024-12-31
-
2024-10-01
-
2024-09-11
-
2024-08-23
-
2024-08-03
-
2024-07-31
-
2024-06-17
-
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