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良玉:我的三农情缘

作者:回良玉时间: 2013-12-28 00:15:29

  山林是农村的财富宝库。我国有27亿亩集体林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我到江西、福建等地山区考察林业生产。那里集体山林资源丰富,但由于权责利不明确,林农长期守着金山银山却没钱花。一心谋发展、不甘受贫穷的农民大胆探索实践,将林地经营权长期承包到户,将林木所有权完全归属农户,实行“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拉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山定权,给集体山林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归宿;树定根,给林木找到了一个明确的主人;人定心,给农民作出了一个不变的承诺。中央及时总结基层的创造和探索,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向全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我们还在湖南、广西等地召开现场会,以典型引领,鼓励林农利用承包的林地,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实践证明,用制度管林、用制度建林、用制度兴林,是建设中国特色林业的关键所在。山林是宝贵的经济资源,是广大林农致富的源泉;山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着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山林是悠久的文化财富,传承着古老厚重的山林文化。一定意义上讲,善待山林就是善待人类,发展林业就是在延续人类生态文明。

  草原是各族牧民的家园和国家的生态屏障。我国有60亿亩草原,从青藏高原到天山南北,从呼伦贝尔到塞上河套,广袤的草原孕育出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演变着壮丽久远的民族故事,涵养着天赐珍贵的水土资源。由于气候变化、超载过牧,不少草原牧区生态出现恶化、发展严重滞后。勤劳的牧民为保护好草原、守护好家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曾到毛乌素沙漠腹地看望一对防沙治沙的老夫妇。这对老夫妇从1982年开始治沙,一晃就是三十年。在漫漫黄沙中植树、种草,渴了喝咸水,饿了啃干粮,困了睡土房。他们硬是把那块沙丘治理好了,再现牧草青青、杨柳依依、雨水丰盈的绿洲。相对辽阔无垠的原野,他们的身影是渺小的;置身草原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他们的生命也是短暂的。但正是他们的艰苦努力和不懈付出,给这片古老的沙地带来幸运和吉祥。他们是平凡人,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是平常心,却展现出了不平常的心灵;他们的脸庞饱经风霜,却洋溢着灿烂笑容;他们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天籁之音。

  我去过全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那里既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又有让人揪心伤感的恶劣环境和生存状况。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最为牵挂的事情。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结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饱受饥寒的历史。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大多数低于平均数,整体的增长抹不平个体的差异。“李村有个李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李百万”。这并非个别现象。按2300元的新标准,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28亿,占农村人口的13.4%。为使他们享受社会公平和生活尊严,2011年中央制定了新的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明确了“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样一个“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实行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确定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11个片区规划逐个启动实施,每个片区都有一个国家政府部门作为“片长”牵头推进,标志着扶贫思路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扶贫重点和攻坚方向进一步明确。应该看到,有很多地方,贫困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多是环境灾害和疾病所致,谁生活在那个地方谁都可能难逃贫困。那里的干部和群众顽强地生产生活,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那个地方不离不弃,实际上是替国家守土出力,本身就是一种无私的坚守,就是一种顽强的担当,就是一种无悔的付出。要多给贫困地区一些关爱和扶持,让他们同发达地区共同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

  关于“三农”问题,中央站在政治高度,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有过很多精辟深刻、醒人耳目的论断,而我们往往缺乏真正的理解和重视。现在的中国农村,远不是处处富足、人人无忧;今日的中国农业,绝非离现代化一步之遥;当今的中国农民,也并未享有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权益。农民群众在革命时期牺牲很大,建设时期奉献很大,改革开放以来贡献很大,但现在很多地方生产生活条件依然很差,日子还不富裕,相当多的人还处在贫困之中。这些年来,尽管农民增收实现了“十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4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之比仍超过3:1,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而且城乡居民收入的统计口径还不相同,城镇居民是可支配收入,农民是纯收入,如果都按可支配收入同一口径统计,城乡差别还要大。更让人心酸痛楚的是,农民作为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缺乏表达自己诉求的途径和方式,外界常常以同情、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们,以施舍、恩赐的态度对待他们,而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也无法理解万世根本的农业问题。我们应给予“三农”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对农民群众抱有感恩之心,带着谦恭之诚,满怀关爱之情,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心实意帮他们解忧,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过去10年每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正值元旦春节“两节”前夕。“三农”工作之重、之难、之繁、之苦,是有目共睹的。在总结和盘点“三农”工作成绩的时候,我们对辛劳一年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以什么形式表达感激之情呢?每年在筹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我都会认真思考这件似小又不小的事情,发自内心地撰写吉语祝辞。在每次会议结束讲话时,我都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主题,表达情感,向他们致以深深的祝福。10年我分别用了吉、祥、安、顺、乐、通、舒、畅、和、福等10个字。在这篇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作为一个曾经的“三农”工作者,作为一个永远的“三农”人,我衷心祝愿“三农”事业福泽民生、福德康宁、福和共生、福润九州、福兴中华,五福齐至;祝愿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福至心灵、福寿延年、福禄满堂、福乐常在、福顺吉祥,五福临门!

   

  (本文载于《农民日报》2013年12月18日01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