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倡议实践成就与世界贡献》智库报告

时间: 2023-09-21 08:21:28

  从修建水井到开辟水源,从建设供水系统,到设立全新污水处理厂,从东南亚地区,到非洲多国,中国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协调各国合作方等,走进当地社区,开辟清洁水源并提供相关技术,造福一方。

  埃及锡瓦地区居民及灌溉用水全依靠地下水,之前该地区所钻的水井,基本以500米以内的浅井为主,长期取水后水质变硬,口感苦涩。在当地政府和居民支持下,中方专家团队参与调研,启动钻探超过800米深的新水井。这些深水井大大缓解了锡瓦地区用水难及灌溉不足的问题。

  从水井项目,到道路照明工程,再到部分地区的风电项目等。中国以其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通过这类“小而美”的合作品牌项目,为当地带来更优质、可持续、清洁的能源,同时创造了新增就业。

  单是哈萨克斯坦Abay风电项目就可提供年预期发电量5.1亿千瓦时,能满足140万户家庭日常用电需求。项目建设还为当地提供了超过500个临时就业岗位和50个长期岗位,培养超过20名新能源工程建设及运维紧缺技术人员。

  这是对当地人权的充分尊重,也有助于让共同发展的红利在全球范围覆盖更加均衡、更加普惠,有助于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加速实现。

  2.3应对共同危机,让世界更安全

  当今世界,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和挑战日益增多,重大传染性疾病、粮食和能源危机、突发自然灾害等,都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各方共同努力,携手应对危机与挑战。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疫苗供应紧张,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境内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迫切需要疫苗应对,中国政府分批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交付20万剂新冠疫苗,用于援助在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

  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广大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很多非洲成员国普遍面临医疗设施、人员和物资匮乏等问题。对此,中国支持该组织在其“非洲计划”下开展项目提高其最不发达非洲成员国公共卫生能力水平,包括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和意识培养;加强重点领域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医疗条件欠缺国家提供集中救助服务,提升疾病控制和预防能力等。

  新冠疫情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全球性危机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坦桑尼亚是非洲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帮助该国控制和消除这一传染性疾病,中国、瑞士、坦桑尼亚正在探讨开展三方合作项目,发挥各自优势和经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推进坦桑尼亚疟疾控制和消除进程。

  粮食安全是世界面对的又一重大挑战。根据《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目前全球约有7.35亿饥饿人口,较2019年新增1.22多亿,如果放任态势发展,到2030年,世界各国无法如期实现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东非国家布隆迪,当地农业人口占比超9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水稻专家在这里普及杂交水稻技术,帮助当地人实现“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储蓄”的目标。“在中国农业专家组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种植杂交水稻获得了丰收,现在生活有很大改善,盖了新房子,还抚养7个孩子。”来自布隆迪吉汉加县宁加4村的43岁农民夏尔说。

  2023年7月,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中国高级农业专家组联合发起的“布隆迪杂交水稻技术减贫示范项目”在班扎省吉汉加县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支持当地农户采购杂交水稻种植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原料,并通过资金的回收滚动机制,不断扩大受益农户数量;该项目还将与当地合作社合作,提升其管理能力,共同助力当地村民摆脱贫困。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安全冲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严重阻碍全球发展进程,更加凸显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

  2.4助力可持续发展,让世界更绿色

  近年来,南半球的多个太平洋岛国正遭遇海上漂浮巨量塑料垃圾的威胁。岛国无法处理这些塑料垃圾,它们堆成的小山甚至成为岛屿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南太平洋区域环境署反复表达了担忧。

  “以竹代塑”——一项面向全球的环保倡议及行动计划,由中国和国际竹藤组织于2022年共同发起。倡议呼吁,深化全球合作,更好地发挥竹子在减少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作用,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在多国专家看来,竹藤制品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替代大量塑料制品,从而更好地发展绿色经济,营造一个更健康的世界。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认为,践行“以竹代塑”倡议,将有助于推动塑料产业投资创新,减少塑料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减塑和节水是世界共同面临的两大难题。在课堂上热烈讨论水知识,动手制作污水过滤器,走进街巷、收集本地用水情况和挑战……经过生动直观的学习,肯尼亚内罗毕布鲁克希尔学院的师生们对生活中的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生活的社区和自然有了更科学的了解。

  2022年,中国水科院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编译出版的《水知识读本》英文版成功发布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水科普教育走进非洲校园的系列活动。肯尼亚内罗毕布鲁克希尔学院、瑞莱区和平皇后教育中心、伊弗汀小学肯尼亚学校的师生们都参与其中。

  对于生活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民众而言,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要尽可能让生活方式更为“绿色”,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需要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西非国家马里电力资源紧缺,农村通电率不足20%。2023年,中国援助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在马里科纽布拉村和卡朗村通过竣工验收。项目共安装1195套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200套太阳能路灯系统、17套太阳能水泵系统以及2套集中太阳能供电系统,当地直接受益民众达上万人。

  如今,晚间漆黑的村落不仅有了路灯,村民还用上了免费的太阳能自动抽水水塔。“如果没有中国慷慨援助,我们无法想象什么时候才能为家里配备这么先进的新能源设备。”村民迪奥普说。

  类似的项目,向“全球南方”国家倾斜,还深入到太平洋岛国斐济等地。一年多来,斐济逾3万村民开始使用太阳能照明系统。不仅夜间出行安全得到保障,还能为孩子的夜间学习提供充足的照明及网络互联互通保障。同时,该项目利用太阳能,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碳减排,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是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在民生领域分享清洁能源、分享绿色发展经验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小而美、惠民生的合作项目,不仅契合斐济、马里等国完善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顺应了当地百姓长期渴求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灼热、干旱、野火、暴雨、洪水……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极端天气正在全球多地更加频繁出现,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经济、农业、能源和水供应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持续威胁。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高温,让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累积效应有了更直接可感的认知。“全球变暖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到来。”古特雷斯秘书长以“沸腾时代”就全球气候危机再次发出警告。

  全球极端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加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提升相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如何推动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共识?

  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的理念,推动加强国际合作、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促进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2.5创造强劲增长,让世界更繁荣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加快变革重组。发展中国家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不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更好地嵌入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动能;同时,随着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将获得更强韧性,增强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后,中国作为表率积极助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2021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未来3年将推动企业对非洲投资总额不少于100亿美元,设立“中非民间投资促进平台”,帮助非洲实施10个工业化和就业促进项目。在《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2—2024)》中,中拉同意将加强工业政策交流,深化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绿色低碳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中拉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大家都在看